“我做梦都想站起来,在李沧,我终于学会了走路,站着的感觉真好,非常好的那种好。”9月1日,刚刚结束了在李沧区的康复训练后,11岁的菏泽单县女孩冯春雨第一次自己“走”进了教室。
小春雨一岁左右时,父母发现她学走路比同龄儿童落后,两三岁了还依旧无法站立、行走,只能爬行,检查后发现患有小儿脑性瘫痪。由于行动不便,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床上生活,吃饭、喝水、上厕所都需要妈妈抱着,这一抱就将近9年。
情况在年8月迎来转机,在*府部门和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医院做了矫正手术,她能够站起来了,但是无法行走。
作为单县的对口支援和扶贫协作单位,李沧区第一时间了解到这一情况,考虑到让冯春雨更好康复,年,李沧区专门派出康复师团队到单县指导冯春雨康复,并为她送去了电动轮椅、功能轮椅、助行器、坐便椅、沐浴椅以及手杖和防褥坐垫等器材,现场调试和指导使用。“小春雨这种情况,三分靠手术,七分靠康复,术后恢复有一段*金期。”去年年底和今年暑假,李沧区残联将她接到了残联的德瑞康复中心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康复训练。
“小春雨在卧体、爬跪方面表现良好,但是在走爬跳和站上,还存在明显的欠缺。”德瑞康复中心针对冯春雨的身体情况进行了GMFM专业评估,并组成了包含中医理疗、康复等10个人的康复专家团队,为其制定了精细的康复训练方案。
“第一阶段是术后恢复,让孩子首先能够独站;第二阶段是巩固强化,让她能在站起来的基础上走起来,调整她的下肢协调性和步态稳定性。”德瑞康复中心康复师徐丹告诉记者,小春雨的训练课程主要有pt(大运动)、ot(精细动作)、感统。通过手法、器械训练她的下肢肌力、步态以及稳定性,为自主行走打下基础,还通过中医经络按摩及艾灸等方式调理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促进消化及营养吸收。
徐丹告诉记者,小春雨康复的意志很强,跟腱挛缩的她第一次康复训练进行人工矫正时,一直喊疼。后来,他便给春雨讲故事,告诉她要学会走路,必须要像孙悟空打妖怪一样,要打败一个个“妖怪”。懂事的小春雨咬牙坚持了下来,再也没有喊过疼,一个个“妖怪”也被打败:可以独立起身了、可以独立行走了、独立上厕所了、吃饭拿筷子也很精准……同时,为了不让小春雨在康复训练期间落下文化课,李沧区还特意为她借来了一年级的课本,合理安排康复训练和学习时间,做到康复训练、学习文化知识“两不误”。担心春雨回家后不能及时进行康复锻炼,区里还专门邀请小春雨的妈妈来青岛,学习康复手法。
“我以前最羡慕别的小朋友可以蹦蹦跳跳玩游戏,以后我也可以和他们一起做游戏了。谢谢李沧的叔叔阿姨们,你们给了我又一次新生,长大后,我也要帮助更多的人。”刚刚学会走路的小春雨现在走起来还是有些歪歪扭扭,她让李沧的叔叔阿姨们放心,回到单县以后,她一定会更加努力,“我现在更加自信了,正在学习各项生活技能,我会继续坚持每天训练,做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李沧区残联理事长吴忠说,小春雨所在的单县高韦庄镇马寨村,还有5个孩子身患残疾。目前,李沧区残联与单县残联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下一步将免费为村庄其他孩子提供康复训练,并将为单县捐献残疾人康复健身室,免费培训康复老师。
记者了解到,马寨村是单县脱贫任务最重的村庄之一,因为土地贫瘠,位置又比较偏僻,村民除了外出打工,没有其他收入。为了帮助当地村民过上美好生活,李沧区深入田间地头,分析贫困成因,帮助研究出脱贫路子:一方面,提供公共基础服务帮扶,支援当地修路、休闲广场建设、保障住房建设;另一方面,在扶贫扶志上下足“绣花”功夫,支援当地建设产业“扶贫车间”和扶贫大棚,让接受免费技能培训的贫困居民在家门口打工赚钱,帮助村民实现了可持续收益。小春雨的妈妈冯桂玲告诉记者,这些生产鞋帮、种植蔬菜的扶贫工作岗位吸引了不少贫困户,以前村里很多妇女,为了照顾孩子,没法出去打工,而现在扶贫车间就建在村头,给乡亲们提供了一个增加收入的好机会,每个月能增加一两千块钱收入。
小春雨和马寨村的变化只是李沧区对口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李沧区把对口扶贫协作作为重大*治任务,以高标准落实“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集聚资源、力量、资金、*策,加大人才选派、资金支持、项目合作等力度,把受援地需求作为分内之事,与单县、康县、安顺等地人民共同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展扶贫协作工作以来,李沧区帮扶资金共支出对口支援资金余万元。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李沧区专门突出教育扶贫,提供万元帮扶资金作为母基金,成立单县和康县两地特困学生教育基金,并募集社会帮扶资金和物品折价共计余万元。下一步,李沧区将继续聚焦对口扶贫单位所需,在机制建设上持续用力,在精准落实上全面用力,在优势亮点上重点用力,助力脱贫攻坚战。同时,构建*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互为支撑的社会扶贫新常态,营造“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扶贫环境。(大众日报新锐大众记者张晓帆通讯员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