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有两个民间故事。
一个是:在某个荒年,粮食短缺,家里实在没有多余的粮食养活年迈且无用的母亲了,儿子就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将母亲背到山里面丢掉。母亲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她在儿子的背上没有多说一句说,只是隔不远就把口袋里的石子丢到路上,丢了整整一路。儿子实在忍不住了,就问母亲为什么要一直丢石子。母亲说:“这雪下得太大了,我怕你找不到回家的路,就想着往地上丢石子给你做个记号。”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又把母亲背了回去。
第二个故事:日本某地有一个风俗,人一到了晚年,体弱多病,再也无力劳作了,在家里还白白浪费粮食,就会被儿子扔到山上去自生自灭。一个母亲因为年纪大了,就被自己的儿子用手推车推到了山上。年幼的孙子好奇地问父亲要将祖母送去哪里,儿子回答道:“这老东西在家里没什么用了,还白吃饭,爹要把他丢到山上喂狼。”孙子恍然大悟,对他说:“你不要把手推车丢了,我以后有用。”儿子很好奇,就问他有什么用。孙子回答道:“等你老了,我也要用这个手推车把你丢到山上喂狼”。儿子一愣,嚎啕大哭起来,把年迈的母亲又推回了家。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老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被儿子扔到尚未完全堵死的墓穴里,此后每天给老人送一次饭。每送一次饭,就用砖头加高一点墓穴外边的墙,直到送最后一次饭,把墓穴完全砌死,让老人在墓穴里面活活饿死。
瓦罐坟
我曾天真的以为,这不过是个民间故事和电视剧,世上哪有这等毫无人性之人。然而,我还是低估了人性的恶。
2
5月3日,陕西一女子报警称自己79岁的已经瘫痪的婆婆被丈夫马某某用人力车从家里拉走。5日上午,民警找到马某某,他供述自己将母亲倒进一废弃墓坑埋了。随后,被埋了三天的老人被救出,医院治疗。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新闻的第一反应,是愤怒、震惊和压抑。愤怒还有人会如此枉顾伦理、道德和法律,竟然会活埋母亲;震惊世上怎会有如此丧尽天良之人;压抑的是不知这世上还会有多少这种悲惨的老人。
然而,这不过是此前部分贫困地区农村老人命运的一个缩影。
中国是全球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口数据:截止到年末,我国最新的老年人口数据为: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17.9%;65周岁及以上人口万人,占总人口的11.9%。
2.49亿老年人口,这个是什么概念?
按照《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2.49亿老年人口,比巴西的人口总数还高万,约等于俄罗斯+菲律宾的人口总和,是英国总人口的3.77倍,是10个澳大利亚人口总和。
伴随着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众多问题也接踵而至。
《中国青年报》年10月的报道就曾聚焦过农村老人自杀率居高不下的问题。
那是年,刘燕舞所在的研究团队在湖北省京山县进行田野调查。当问到村庄里有没有老年人非正常死亡的现象时,得到最多的回答竟然是:“我们这里就没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这也成为刘燕舞研究农村老人自杀现象的开端。6年来,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同时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项目主持人的刘燕舞走进湖北、山东、江苏、山西、河南、贵州等11个省份的40多个村庄。他发现,农村老人的自杀现象“已经严重到触目惊心的地步”。比起亲儿子,药儿子(喝农药)、绳儿子(上吊)、水儿子(投水)更可靠。”有不少老人,因为行动困难,拿不到药水瓶也站不上板凳悬梁,便在不及人高的窗户上,搭起一根绳,挎住头,蜷起腿活活吊死。有两位山西的老人,儿子不给饭吃,还屡遭媳妇打骂,头朝下扎进家里的水窖中。“这些都是有必死的决心的。”刘燕舞分析道。他还记得有人跟他介绍说,一位老人要自杀,但怕子女不埋他,便自己挖了个坑,躺在里面边喝药边扒土。这一幕幕的人间悲剧,不是故事,也不是电视剧,而是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
3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大部分农村人的思想跟几千年前的小农们,并未有什么实质的区别。他们想的仍旧是“养儿防老。”于是在计划生育的高压之下,他们拼了命的也要生出一个儿子。没有儿子的人自觉低人一等,更是对未来的老年生活充满了忧虑。有了儿子的人觉得未来的生活有了盼头,更加努力的在田里辛勤耕耘。等他们到了老年之后,却发现情况并未像自己想的那般美好。
农村人是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的,年迈之后他们将完全成为子女们的负担。
他们辛苦劳作了一辈子,为自己的子女们贡献了自己全部的血汗。等到所有的价值被榨干榨净后,他们猛得发现,自己已成为榨过油的芝麻,再没有任何价值。假如再生了什么大病,他们很快会成为子女们的累赘,治病的钱更会将一个小康之家拖入无底洞。就算他们身体一切安好,却还面临另一个问题:子女多了,互相推诿,每一个都不愿意赡养老人;只有一个儿子,虽然无法推脱了,儿子儿媳烦不胜烦,敢怒不敢言。在这种情况下,死亡可能是他们不多的选择之一。
对于有着重生文化的农村老人来说,不到万不得已的地步,他们不会选择死亡。
刘燕舞统计,农村老人自杀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难,其次是摆脱疾病的痛苦,两者合计占直接死因的60%,之后是情感问题。“换句话说,要减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就要解决三个问题: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解决掉第一个问题很简单,然而孔老夫子曰:“犬马皆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在过去,一个小康之家有一人生了大病,就会被高额的医疗费用弄得“一夜回到解放前”。而老年人则是疾病缠身,为他们治病就要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这在子女眼里便成了不划算的买卖。至于不寂寞死更是困难。改革开放以后,众多农村年轻人前往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偌大的村子常常见不到一个年青人,农村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严重。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情况有了一些好转。
自年起,国家对农村高龄老人给予一定的高龄补贴;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60岁老人补助*策,年满60岁的老年人每个月可以领取一定的补助金。再加之近些年国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很多无依靠的农村老人都有了一定的补助。这些钱虽然不多,但给了农村老人一些希望。随着大病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对于部分平常的疾病,一个普通家庭完全有能力承担起治疗费用。随着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部分在外打工的年青人选择回家乡工作或者创业,改善了农村人口年龄比例极端失调的情况。此外,国家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基层文化建设,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了较大的丰富。
随着中国老龄化和独生子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如何确保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养”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这关乎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现在看来,解决这个挑战,仍旧任重道远。
·END·
山河故友期待与您的相遇!
长按可以一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