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件无比喜悦的事情,可是有一些家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们的孩子患有一种很严重的疾病,脑瘫。我国有万脑瘫患者,其中6岁以下的患儿近万,而且每年还有新增的脑瘫患儿3-4万例,这也就意味着每年有3-4万个家庭陷入痛苦之中。
悲观的人会觉得老天给他们下了砒霜,乐观的人则勇敢接受事实,积极寻找办法,只要病情“没判死刑”他们就怀有希望,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一句台词:万物之中,希望最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首先父母要打起精神,才能给孩子信心,因为之后的康复训练是一项艰苦而长久的考验。
什么是脑瘫?
脑瘫是脑性瘫痪的缩写,它的主要特征就是持久性的肌张力、姿势和运动的异常。
大脑特定部位的损害是永久性的,但在孩子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同样的损害可能会随着大脑发育成熟,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家长不必过于悲伤,因为发育中的大脑有较强的神经可塑性,因此有些孩子的脑瘫情况会随着大脑的发育会有所缓解,尤其是获得及时准确的诊断和积极配合康复治疗的孩子。
家长们到底应该以何种心态面对患儿呢?
不妨学学法国作家让.路易.傅尼叶,他有两个残障的儿子,在生命的伤痛和困境面前,他选择用幽默对付痛苦。有人说,生出一个残障儿,就是遇到一次世界末日,而他,遇到了两次。可能我们不可能像他一样用幽默去面对疾病,但至少他乐观的态度是值得学习的。
脑瘫儿童康复训练要遵循的原则
脑瘫儿童一旦确诊,最重要的就是配合医生,做好康复训练,如果恢复的好,孩子自己吃饭穿衣都是没问题的。除了在专门的康复机构,家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注意在康复训练中要遵循以下原则
1.按计划训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家长应该制定好患儿每天的训练内容,按时按量的完成。
2.循序渐进的训练脑性瘫痪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家长不可心急,尽量把动作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这样患儿训练起来比较容易学会,也会增加训练的信心。
3.不代替原则普通的孩子在刚学吃饭穿衣的时候也是有困难的,何况脑瘫儿童,他们一个动作可能需要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家长要做的就是耐心帮助,但是千万不可因为着急而去代替患儿做某个动作,这样可能会让之前的练习功亏一篑。
4.不断重复原则脑瘫儿童恢复的每一项功能,都需要不断地练习,家长要不厌其烦的在旁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