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周女士专程为琼海法院送来了一副锦旗和感谢信,说道:“你们的用心,我看见了,真心谢谢你们!”这句话犹如一剂强心剂,让人感动又充满力量,为当天灰蒙蒙的天空增添了一抹明亮。
据悉,原告周女士与被告吴先生于年8月登记结婚后生育一对双胞胎男孩,全家沉浸在欢乐中不久,天有不测风云,双胞胎男孩仅10个月便不幸确诊为一级脑瘫,需要进行长期康复治疗,全家陷入沉重悲痛中,起初还共同四处求医治疗,渐渐地原、被告双方也因两个孩子的治疗康复、照顾教养问题以及家庭琐事等导致矛盾频增。后被告以负债、赚钱养家为由外出打拼,双方逐渐缺乏沟通理解,不断因家庭琐事及孩子教养问题发生争执,双方“战势”进一步升级,年底原告便搬离分居独自照顾双胞胎男孩直至诉前。
期间,原告独自照顾双胞胎男孩,而被告及其家人因双方矛盾积怨过深也极少探望或帮衬照顾两个孩子,也未向其支付生活费等。无奈之下原告遂提起离婚诉讼,要求双胞胎男孩由被告自行抚养,并请求被告支付经济帮助款等。被告称同意离婚,且以在外负债为由不同意支付经济帮助款等。双方对孩子的抚养问题各持己见,案件调解陷入僵局。
承办法官多次联系被告,被告均以各种理由拒不配合出面,原告也多次反馈身心已不能承受之重。该起案件也引起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该起离婚案件案情看似简单,涉及两个脑瘫儿日后抚养问题,既是两个家庭的问题,也是社会安全问题,若处理不当,容易引起当事人不可预知的过激行为,诱发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专门组立了审判团队跟进处理。
第一次开庭时,原告认为其已经独自日夜劳碌抚养孩子两年多,身心俱疲,为了照顾孩子无法工作,也没有经济来源,到处向亲戚朋友借钱度日,被告不出庭,原告认为被告不出面应对问题是逃避责任、代理人答辩意见“冷酷无情”等等再次失控、激动、愤怒,当庭宣泄了日积月累裹挟的情绪,与被告父母拍桌大吵,甚至扬言要带两个孩子一起跳楼……
期间,詹副院长、史庭长、邹法官多次专程到周女士住处家访,从心理疏导、孩子康复成长、提供社会救助等方面多维度对周女士进行安抚,并分头到特殊学校、妇联、残联、所在村居委会等部门了解有关社会救助*策情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审判团队法官不断耐心释法明理,被告终于出面表示配合解决双方矛盾,并向法院说明其难处后提出了愿意支付经济帮助款、一人抚养一个小孩及日后每月支付被告抚养一孩的生活费等初步意见。
詹副院长再次家访时将被告提出的调解方案告知了原告,原告又再度情绪失控,哭诉谩骂,两孩苦恼躁动并不顺利。詹副院长、邹法官耐心聆听,语重心长,推心置腹地从女性母亲角度与其促膝长谈,又从法官角度从事实认定、审理程序、法律适用、司法判例等各个方面向原告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诠释,全程不断切换情感沟通法、换位思考法、情理教育法、借力调解法、权威劝说法,最终,原告从第一次家访时抗拒、怨愤、恸哭、激动,不接受任何调解建议,再到脸上写满了惊讶、心情平复地说“没想到法官这么重视我的事情,还为了我去做了那么多事情”,由衷地对审判团队法官的认真负责、细致热心和人文关怀表示感谢。
守得云开见月明,詹副院长及承办法官在多方联动通力配合下,原、被告双方终于解开心结,和平分手,详细协商达成了调解协议。为了顺利保障孩子的交接安顿,詹法院带队全程护送并要求提前准备了孩子的日常用品、证书证件、注意事项清单等,交接时不再争吵而更多的是互相关心、互相托付,母子相别不舍痛哭,爷孙再聚感动泪下,两家人表示一定将各自抚养的孩儿养育好,并互相约定不时带孩子相聚。近日,原告也收到了被告支付的首期经济帮助款和生活费,这起几年交织积怨颇深案件终能“破冰暖心”画下圆满句号。
本案中,为能案结事了,更为保障两名脑瘫男孩日后抚养照顾、康复治疗,詹副院长带领下审判团队将审判、调解与庭外教育结合贯穿于全过程,双方当事人及家庭成员普法宣传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家庭促进教育法》等法律知识,在保护未成年人、残疾人合法权益,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等方面寄予双方深厚的期待。
琼海法院始终坚持为民司法初心,在家事审判中处处体现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日复一日,用“脚”走访调查,拉近与当事人距离;用“脑”研判分析,查明案件真相;用“手”扶危济困,为群众办实事;用“心”纾解心结,冰释前嫌向未来;用“爱”传递司法温暖,为千家万户的和谐幸福不断前行!
撰稿邹燕萍
摄影王凯
编辑陈海霞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