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3至6岁幼儿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
TUhjnbcbe - 2022/3/16 14:00:00

3岁小孩的身上,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天都在进步,他们的知识经验,认识事物的能力、社会交往技能、语言、思维,一切都在向前进步。

一、身体条件及认知能力

3至4岁:身体大肌肉的发展较快,慢慢开始能够有节奏地自然行走。小肌肉的发展慢慢完善,比如说手部,可以做一些比较精细的活,手工、玩积木,甚至自己使用餐具或者自己穿衣服、脱衣服等。脑部继续发展,神经细胞脆弱容易疲劳。

这个时期的孩子很爱模仿,也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但是并不懂得判断。他们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看到有趣的、吸引他们的事情就会去模仿。在幼儿园里,孩子们会因为游戏中对老师的言行感到新鲜,会重复模仿老师的言行,而当另一个小朋友看到这个小朋友在做时,其他小朋友也会被带动着纷纷跟着模仿。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审视自己的行为,避免让一些不良习惯被天真的孩子模仿。

4至5岁:精力充沛,身体逐渐结实,小肌肉不断发展。他们掌握多种动作技能,精细的活动或者比较难的运动,比如说攀登,比3岁时期更加灵活有条理。

这个年龄孩子们会比较好动,对周围的一切都十分好奇,寻根刨地地问为什么,对新鲜事物会用手去触碰,有时候会放在嘴里咬、尝。

5至6岁:在运动方面,这个岁数的儿童已经可以连续行走半个小时左右且不疲倦。手部小肌肉更加完善,能够做许多精细动作,比如说完成拼图这种比较高难度的动作。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辨事物的能力有所提高,对时间开始敏感,能够辨别什么是今天、昨天,什么是前天、后天等。他们还能够分辨出触觉的区别,比如说物体的重量或者质量。当有两个不同材质且不同重量,但是外表相似的小球摆在3岁和5岁的小朋友面前,前者往往认为这两个球是一样的,但是后者往往能够分辨出其中不同。

二、语言能力

3至4岁:儿童语言能力的飞速发展期,儿歌和故事是他们的最爱。他们掌握基本的口语,大概能明白成人的指示,能以简单的语言来表达感觉和需要,但是他们的语言功能还未完全发展,词汇并不丰富,发音也不是完全标准。

4至5岁:词汇大量积累阶段,生活经验增加,也能依此理解更多人的话。

5至6岁:更具有逻辑性,包括孩子自己的行事,更有条理性,更自觉。孩子掌握了相对多的词汇量,并且可以正确发出各种音节。

三、注意力的发展

3至4岁:这个岁数的小朋友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说,如果一群小朋友在玩游戏,其中一个哭了,其他小朋友也会没有缘由地陆续跟着大哭起来。这个时候大人拿出有趣的玩具或者组织游戏,他们又会很快被这些吸引,分散注意力。他们的注意力正在发展,且随着岁数的增长,生活经验的积累,会越来越集中,比如说3岁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3到5分钟,而到4岁,他们就能够集中10分钟左右了,可见这个阶段还是一个相当不稳定的时期。家长或者老师给他们简单的要求,或者指示,小朋友能理解,并且有意识地去观察。

4至5岁:开始形成自制力、责任感、道德感,对社会行为规范有了一定的认识,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判断和评价,且在大人的帮助下调整改正。能够关心同伴,开始有共情的能力,人际关系也会因此发生改变,慢慢形成合作意识,且能够感觉体会到自己的心理活动。

5至6岁:稳定性不断增长,可以集中10到15分钟,且能自我控制,可以较长时间地进行听故事、玩游戏等活动。例如,当孩子正在专心搭积木的时候,如果大人叫他们出去玩,他们可能不会马上答应,而是专心于自己的搭建。

四、思维的发展

4至5岁:问孩子:“什么是苹果?”孩子回去依靠表象进行思考,回答:“苹果是一种水果。”他们用概括的语言描述一些东西突出的特点,尤其是功能上的特征。思考时依旧主要依赖图形,对符号的认识也在加强。

5至6岁: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他们还无法用抽象的概念进行思考。当儿童快到6岁时,对熟悉的事物已有一些抽象逻辑思维了,可以说出一样东西的笼统几个特征,但是并不能分清楚本质特征和非本质特征。问孩子:“什么是苹果?”答:“苹果是一种水果,圆圆的,皮是红色的,里面是白色的,脆脆的很甜。”当孩子6岁后,想象力也有了明显的创造性和目的性。比如说,他们玩游戏前可能会先想好主题,定规则和分角色,而且游戏可以反反复复玩很多天,情节也比较复杂。

五、情感和性格

3至4岁:情绪非常不稳定,易受外界影响。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上幼儿园了,生活范围也会扩大了,能够认识到老师和很多小朋友,是学习人际关系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会开始在意自己的名誉感,行为举止想得到夸奖和称赞。也会有些孩子比较“自我中心”,还会做出对抗的行为,大人可以正确引导。3、4岁的孩子常有害怕和焦虑的感觉,大人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4至5岁:相对于3、4岁的幼儿,4、5岁的孩子情绪要稳定得多,会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比如说,幼儿园发生争执后,他们更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在商场里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3、4岁的孩子可能会吵着要买,但是4、5岁的孩子会更听大人的话,并且安慰自己:“我已经有一样的玩具了,我不买了。”

这种情绪控制并不是一直的,他们依旧会被特别感兴趣的事物吸引,也会出现情绪失控的状态,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大发脾气。

5至6岁:开始对社会情感有一定的了解,比如说产生了道德感、合作意识、审美观等,自制力、自觉性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行为举止也容易受到情绪及外界事物的影响。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并且开始形成了最初的个性倾向,初步能评价自己的行为,并在大人的指导下逐步掌握社会规范。

一般人可能对脑瘫这种疾病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对于家中有脑瘫患儿的家长来说,对脑瘫可谓是了解至极。尽管不少家长对脑瘫非常了解,但是还是有些家长对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常识不是特别清楚,对于家长来说,了解“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原则是什么”这类常识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

一般人可能对脑瘫这种疾病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对于家中有脑瘫患儿的家长来说,对脑瘫可谓是了解至极。尽管不少家长对脑瘫非常了解,但是还是有些家长对脑瘫患儿的康复训练常识不是特别清楚,对于家长来说,了解“脑瘫患儿康复训练原则是什么”这类常识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

脑性瘫痪儿童恢复每一项功能,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反复的地进行训练,才能最终巩固下来。

同时。只有待某一动作定性后才能进行下一个动作的训练。

训练时要遵循示范,等待,鼓励,再等待,再示范的原则。

因患儿每完成一个动作都相当困难,并且会经常出现反复(如有的患儿能独立走几步了,过几天却又一步也走不了)。

所以,患儿对每项功能,每个动作,必须反复练习,才能得到最终的恢复

由于许多患儿因各种原因而从没有进行过规范的关节活动和训练。

因此,一旦接受大运动量、分解式的强化功能训练,便难以接受。多数患儿会出现哭闹和不配合现象而影响康复训练效果。

所以不仅要根据患儿的体质、心态等,合理地、有计划地安排训练时间,避免患儿过于疲劳而产生疲倦,反感情绪。

日常训练中要尽量想办法引导患儿的注意力,要充分了解患儿心理,注意利用语言,儿歌或物品来引起患儿训练兴趣;注重少批评多表扬,练得好还可以适度奖励,让孩子经常保持一种成就感。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只为用于知识分享,如有侵权,联系删除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3至6岁幼儿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