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由于脑损伤导致的以运动障碍为主的残疾,常伴有智力、语言、视觉和感知觉的障碍,是目前导致小儿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影响着人口素质,成为康复医学的重要对象。
我国脑瘫现状据我国~年调查的结果显示,脑瘫男性患病率为1.95%,女性为1.22%,1岁以下儿童患病率为2.15%,6岁儿童患病率为1.04%。目前我国有脑瘫患者万~万,平均每年增加约6~7万。
通过数据我们不难发现,脑瘫患儿是我国脑瘫患者中的发病率最高的一个群体,而孩子又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一个民族的希望。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脑瘫:
脑瘫的早期症状
回顾脑瘫患儿的病史,可以发现有许多患儿在新生儿期、乳儿的早期有一些特异与非特异的症状,对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如运动发育落后,四肢运动不对称,肢体和躯干过硬或者过软,非对称性姿势,手脚不协调等。具体表现如下:
新生儿期
1、身体过硬或过软,自发运动少。
2、哺乳困难,不会吸吮或吸吮无力。
3、痉挛发作。
4、易惊吓。
5、哭声微弱或持续哭闹。
1-3个月
1、俯卧位不能抬头,抱起时头不能竖直。
2、手握拳拇指内收。
3、斜视,眼球不能追视。
4、持续哭闹。
4-5个月
1、不能伸手抓物或者左右有差别。
2、不会翻身或只向一侧翻。
3、紧张时上肢屈曲内收手握拳,下肢交叉伸展或头后背。
4、抓物时上肢硬直或后伸,两手不能到中线接触。
6个月以后
1、手、口、眼不协调,不能把看到的东西抓到手,送到嘴。
2、扶站时双不能下肢支撑或足尖交叉。
3、七个月以后还不能坐。
其他表现
学习困难、视觉损伤、听力损伤、语言障碍、癫痫、心理行为异常(情绪暴躁,自伤,睡眠障碍,性格异常)、饮食困难(吸吮困难,呛奶、吞咽困难)流涎等。
当然,并不能依据上述问题就能确定脑性瘫痪诊断,但有非常大的可能性,决不能掉以轻心,一旦医院就诊。
脑瘫的诊疗认识误区脑瘫的诊疗认识误区
1、有的家长虽然在孩子半岁前就发现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身体打挺等现象,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虚弱、易患感冒,消化不好,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正常同龄儿时,往往简单地认为是早产的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以至于错过最佳治疗期。
3、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或简单的判断为“缺钙”,从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4、医生确诊孩子为脑瘫,确定采用推拿、功能训练、针灸、水针位点注射等康复治疗方案时,家长往往过分心疼孩子在治疗中受罪,盲目地四处求医,期望通过“输液、吃药”来解除疾患。
5、家长将患儿“治愈”的希望寄托在手术治疗上,而忽略了术后的康复训练,造成一部分患儿功能改善不明显或“复发”。
6、有很多家长过度相信影像学检查,认为头颅核磁共振或者CT报告无异常,孩子就没有问题,以至于延误病情。殊不知头颅影像只是代表大脑的影子,不能代表大脑的功能。
医院
康复中心儿童康复
我院儿童脑瘫康复采用传统的针灸、蜡疗、推拿、中药、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语言功能训练等与先进的医学理念,配合婴儿抚触、阅读、音乐等家庭疗法,建立了一整套脑瘫治疗与康复特色疗法。在逐渐改善患儿运动障碍的同时进行教育康复,以提高其智力水平,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会。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