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湖南的小陈今年29岁,长得斯文帅气,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平时喜欢打篮球、长跑等体育锻炼。在广州打拼多年,早已到了适婚年龄,但有个心结却一直困扰着他:双脚僵硬、走路及下蹲时动作不协调。虽然僵硬程度不算严重,但小陈还是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常常为此感到自卑。
“双脚有僵硬感,走路和下蹲都觉得吃力,不像其他人那样灵活。”小陈说道。肢体运动的异常,也对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
今年7月初,小陈妈妈从朋友那医院能够治疗肢体残疾,决定陪小陈过来试一试。
据小陈母亲回忆,小时候就觉得小陈和其他孩子不一样。在小陈1岁6月学会走路时,家人发现他走路姿势不是很稳,动作不协调,但不是特别明显。当时也没在意,以为小陈是因为刚学走路,姿势才不稳,慢慢就会好的。没想到直到成年还是这样。“虽然对生活影响不是很大,但我知道他心里十分在意。希望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帮助恢复,也能让他更自信。”我院脑瘫科一区尹靖宇副主任了解到患者出生时难产,经产钳辅助分娩出生。患者在出生后有轻度缺氧,对症处理后改善。后来家人发现其运动姿势较差,步态僵硬,但并未进行系统治疗。
在进一步专科查体中,尹靖宇发现患者的智力、语言正常,双上肢肌张力正常,肌力V级,双手活动灵活。双下肢腓肠肌肌张力增高,约2级,肌力V级,双侧腓肠肌紧张试验阳性,双足背伸角度-5度,生理反射活跃引出,双侧Babinski征阴性,能独走,行走时双下肢略显僵硬,动作协调性欠佳。结合过往病史及现有病症,患者被诊断为:痉挛型脑性瘫痪。
“小陈已经成年了,还能治疗吗?”小陈妈妈追问道。
“对于脑瘫的治疗,我们建议是越早越好。”尹靖宇介绍,大龄脑瘫病人存在肢体畸形,需要手术治疗。针对患者的情况,建议行矫形手术,针对性进行软组织松解,矫正畸形;接着再接受康复治疗,进一步改善行走功能。
完善术前相关评估及术前检查后,7月22日,尹靖宇团队为患者施行“双侧腓肠肌延长+石膏外固定术”。“通过术前检查,我们发现患者的双侧腓肠肌明显紧张,影响双侧踝关节运动灵活性,进而出现双下肢运动僵硬不协调。”尹靖宇解析,针对这类患者,可以进行腓肠肌腱腹部松解或延长,一方面可以尽可能保持双下肢的力量,一方面可以较好改善双下肢畸形运动模式。
8月16日,小陈拆除石膏并开始接受运动、踏车、电疗、蜡疗等辅助康复,进一步巩固手术效果。第一疗程结束后,小陈觉得自己下肢僵硬情况比以前有改善,走路、下蹲比以前更轻松。随后出院,在家进行简单家庭康复训练。
11月26日,小陈返院复诊,激动地对他的主管医生徐涛医师说:“手术以后,明显感觉双脚放松了,走路没以前费力了,能轻松完成下蹲动作,姿势很稳。打球、跑步动作也更灵活了。”
“走路轻松了,人也更自信了!”小陈妈妈欣慰地说道。
为小陈的进步高兴的同时,徐涛不忘叮嘱他和家属,如果因工作不能回院康复,可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