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工作就是建立在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的基础上,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未来的幸福就在于此。
寒冷的冬季即将结束,意味着春的脚步离我们越来越近了。随着季节的更替、时光的流逝,我们又到了每周学习的时刻。今天,孙老师主要围绕脑性瘫痪的概述、脑性瘫痪的评定、以全人发展的理念开展脑性瘫痪康复等这三个内容向大家进行学习分享。
孙老师首先从脑性瘫痪的定义、关键特征、核心表现、不同症状等内容进行一一分享。其次从脑性瘫痪的诊断、分型、分级、鉴别等内容给予着重讲解。临床上脑性瘫痪分6型,分别是痉挛型四肢瘫、痉挛型双瘫、痉挛型偏瘫、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共济失调(ataxia)、混合型。根据脑性瘫痪儿童功能随年龄发育变化规律所设计的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对5个年龄组(0-2岁:2~4岁;4~6岁;6~12岁;12~18岁)的脑性瘫痪儿童的运动功能,从高至低分为五级(I、II、III、IV、V)。
接着孙老师以不同类型脑性瘫痪的评定、各种量表的内容及评定方法详细地向大家进行了介绍。评定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和确定障碍的层面、类型及程度和拟定治疗目标;确定康复治疗项目;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判定康复疗效;判断预后;预防障碍的发生和发展;为残疾等级的划分提出标准。
最后孙老师介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科技进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和采取综合服务的手段成为残疾人康复发展的趋势。以全人发展的理念开展脑性瘫痪康复,更能体现“儿童为本”的理念,更加促进儿童康复的全面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