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再接再厉,继续深入开展我国的新生儿复苏工
TUhjnbcbe - 2021/6/30 0:13:00
                再接再厉,继续深入开展我国的新生儿复苏工作          叶鸿瑁作者单位:医院儿科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全世界新生儿死亡、脑性瘫痪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每年全世界大约万新生儿死亡中23%死于出生窒息。根据我国妇幼卫生监测显示:我国年新生儿死亡率为19.0‰。前三位的死因为:早产和低体重、窒息、肺炎。窒息占第二位。多年来,我国新生儿复苏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年引进新生儿复苏项目以来,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就近10年来我国新生儿复苏工作的情况和今后的任务做一述评。

      一、新生儿复苏项目的建立和发展    

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和伤残率,年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开发并推广了新生儿复苏项目。为了推进我国的新生儿复苏工作,年7月,由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妇幼保健与社区卫生司、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专业组、强生儿科研究院及美国儿科学会合作,在我国建立了新生儿复苏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项目建立已经10年,经历了2个周期(每个周期5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

1.编写教材,配备教具:为指导新生儿复苏,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制定了新生儿复苏指南,并在循证医学研究的基础上定期修改(每5年修订1次)。近年来,国际上对新生儿复苏的许多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大量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共识,年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新的新生儿复苏指南[2],年出版了新的培训教材—第6版新生儿复苏教材[3]和第5版新生儿复苏教师指导手册[4]。我国项目建立后,将美国儿科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编写的“新生儿复苏教材”(第4~6版)翻译成中文[5]作为本项目的培训教材。用项目基金为各省市配备了教材、教具和各种教学器材。为了结合我国国情实施新指南,项目专家组参考国际的指南和共识,制定了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在全国推广使用。已在《中华儿科杂志》(年第5期,试行稿)[6]、《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年第4期,修订稿)[7]发表。年6月进行了再次修订,并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年第7期发表[8]。

2.开展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20个“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简称“降消项目”)省为主的新生儿复苏培训工作。自年7月开始,先后举办了项目的国家级、省级师资培训班及地、市、县培训班。目前,培训工作已普及到县级。第一周期5年,培训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和助产士超过10万人次。第二周期,截至年底,培训产科医生、新生儿科医生和助产士达到29.8万人次。

3.建立各级师资队伍:为了建立新生儿复苏培训的骨干队伍,通过考核选拔了国家级师资20名,省级师资余名,正在逐步建立地市级、区县级师资队伍,以确保逐级培训的质量,各级师资可以作为项目培训的种子和长效机制的基础。

4.建立新生儿复苏院内工作组:医院建立一个新生儿复苏工作组,以利于工作的长效持续开展。医院管理人员、新生儿科、产科、助产人员组成。工作组职责是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和复训、指导和协调新生儿复苏临床抢救、窒息病例评审与讨论、复苏设备药品检查等。目前已有8个省完成试点,其他省参照执行。

5.国际交流:根据项目的要求,美国儿科学会定期派专家来我国交流及指导工作,我国也派出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nternationalLiaisonCommitteeonResuscitation,ILCOR)的文献回顾、教材更新、项目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并多次派专家参加国际会议,介绍了国内项目开展的情况及效果,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

6.科学研究:为提高我国新生儿复苏的科学研究水平,年项目拨款建立了新生儿复苏项目科研课题,面向各省征集课题,共收到10省26项申报。通过评审获得资助的7项研究均已结题,并在年7月底举办的“全国围产期窒息、新生儿复苏及危重症诊治学术会议”上进行了专题发言,部分优秀论文已在《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等期刊发表[9-11]。为研究适合我国的培训方法,制订我国的新生儿复苏新指南提供了借鉴和依据。

7.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以上各项工作提高了我国的新生儿复苏水平,10年的不懈努力明显降低了我国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据年至年项目地区统计,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由年的6.23%下降至年的1.67%,下降了73.6%,新生儿窒息的死亡率由年的7.55%下降至年的1.39%,下降了81.6%。

8.项目第三周期的任务:项目的第二周期已于年底结束,年开始项目的第三周期。第三周期的任务是:(1)继续开展新生儿复苏培训和复训工作,培训工作将由省市向地、县乡扩展;(2)继续加强省、市和县级师资队伍的建设;(3)逐步建立开展院内新生儿复苏工作组的工作,建立新生儿复苏的长效机制;(4)在有条件的省市逐步建医院;(5)继续开展以新生儿窒息和复苏为中心的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6)继续参加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的工作,与国际接轨。

      二、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的成立及其工作    

为推进我国的新生儿复苏工作,提高我国新生儿复苏水平,在广大围产医学工作者的共同要求和努力下,经中华医学会组织部批准,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于年5月24日正式成立(以下简称学组)[12],学组成立后做了如下工作:

1.积极开展以新生儿复苏为中心的学术活动:为提高我国新生儿复苏水平,学组成立后积极组织以新生儿复苏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活动:(1)积极参加年12月在天津召开的围产医学专题研讨会,组织了以新生儿复苏为主要内容的儿科分会场[13]。(2)年7月30日至8月1日在广东省深圳市成功召开了由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主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协办的“全国围产期窒息、新生儿复苏及危重症诊治学术会议”[14],邀请了国内外知名专家以新生儿窒息和复苏为中心做学术报告,介绍国内外的新进展,参会代表人,学术讲座36篇,大会发言23篇。

2.积极开展继续教育,把培训送到基层:为了提高各地区的新生儿复苏水平,学组还与各地区共同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在学组副组长朱小瑜主任和学组委员杨传忠主任的带领下,每年一次,连续8年举办“新生儿复苏新理论、新技术培训班”,旨在将复苏的新理论、新技术送到县、乡基层。培训班邀请学组组长叶鸿瑁教授、学组成员李明珠、曹玉莲教授以及广东省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陈运彬教授等授课,提高了基层医务人员新生儿复苏水平,受到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欢迎和好评[15]。

3.积极参加新生儿复苏项目的各项工作:新生儿学组成员大部分是新生儿复苏项目的专家组成员或国家级师资,新生儿复苏学组成立以后,学组成员积极支持和参加项目的各项工作,努力完成项目交给的各项任务,为项目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任重道远,继续努力    

中国新生儿复苏项目开展已有10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也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新生儿复苏学组成立也有1年多,在各位围产同道的支持下,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要做到每个分娩现场至少有1名受过复苏培训、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卫生工作人员,不断降低新生儿窒息的病死率和伤残率,任务仍很艰巨。衷心希望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及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新生儿复苏学组的领导下,在各位围产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把我国的新生儿复苏工作继续向前推进,惠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再接再厉,继续深入开展我国的新生儿复苏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