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走路,甚至是跑步、骑自行车,这些事对于身体健康的孩子来说,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不过,海宁有这么一些小孩子,5、6岁了,才刚学会叫爸爸妈妈,甚至走路都不会,只能在地上爬。
医院专门为这些孩子做康复训练,已经做了近10年了。
张尹佳就是其中的一名医生。
ps:本文所有孩子照片均已征得家属同意。按理说孩子们的照片应该打马赛克处理,但是医生和家长们都觉得虽然他们有那么一点点有别于其他的孩子,但是他们依然像天使一般可爱,他们有权力跟其他孩子一样在大家面前肆意地哭,肆意地笑....
张医生:我心软了,就是对孩子不负责!张尹佳医生6年前从省康复中心辞职回到海宁,协助海宁二院康复科创办了嘉兴地区首个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来这里治疗的家庭,很大一部分都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脑瘫。
张医生说,虽然现在医学越来越发达,可是脑瘫依然无法治愈,但是越早发现对孩子的矫正越是明显,对他们以后的生活自理能力帮助也越大。所以他们总是尽自己的所能,帮助着这些无助的家庭,可怜的孩子们。脑瘫患儿一般肌肉张力比较高,自己很难进行大的运动,一旦到了2-3周岁定型了,一辈子都拉不开了。针对每个脑瘫患儿的不同症状,张医生会对孩子进行不同的肢体牵拉训练和大运动发育训练。
刚开始接触这行的时候,看到孩子撕心裂肺地哭,张医生的眼眶里,眼泪也会打转。孩子们的肌肉被掰疼了,常常大哭大闹,他却只能“硬”着心肠。“牵拉力度不够,动作不到位会影响治疗效果。我心软了,就是对孩子不负责!”
为了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一些牵拉的训练动作需要康复师用尽手指和胳膊的力气,而且每次训练都要持续40-45分钟,夏天的时候衣服经常被汗水湿透。时间长了,张医生不仅胳膊要比一般人的粗壮些,手肘等关节部位还落下了毛病。
这么多年下来被孩子抓伤,被尿到裤子,对于张医生来说是常有的事。一天近10个孩子的手把手训练,时间排得满满的,他上厕所都要一路小跑。不过,张医生说:“刚开始那几个月我是想过放弃的,但看到家长信任和期盼的眼神,我还是坚持下来了。”
△排班表
孩子们其实很懂事张医生说,很多人对脑瘫患者有歧视。他解释说,小儿脑性瘫痪俗称脑瘫,是指脑发育尚未成熟阶段,由于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以姿势与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常伴有智力缺陷、癫痫、行为异常、精神障碍及视、听觉、语言障碍等症状。
简单来说,只要不是深度脑瘫,其实和健康人的区别只是身体、智力发育比同龄人慢一点,需要学习的时间久一点而已。
“疼,但我不哭,我哭了妈妈也要哭。”
▼
年,暖暖和她的双胞胎姐姐彤彤出生在绍兴,因为是早产,运动发育有些慢并未引起医生和家人的注意,后来发现两个孩子差异越来越大时,暖暖才被诊断出痉挛型脑瘫。诊断结果如晴天霹雳,但是暖暖妈妈硬是坚持了下来。
年开始,暖暖妈妈就带着孩子来海宁二院接受康复治疗。她说:“我有想过放弃治疗,但看到孩子的眼神我就心软了,孩子很懂事也不怎么哭,因为她的智力完全正常,我想让她以后能有一技之长,我老了也好放心。”
海宁二院康复科的另一名医生,马医生经常给暖暖矫正腿部姿势,这是最疼痛难熬的环节,一般大人都吃不消,但暖暖见到马医生时还很有礼貌的打招呼:“阿姨好!”马医生问她痛不痛啊,她很认真的答道:“疼,但我不哭,我哭了妈妈也要哭。”
小暖暖特别喜欢跟人说话,性格开朗,也很坚强。有时暖暖妈妈要帮她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她总会说:“我自己来。”有一次,暖暖妈妈抱着暖暖经过新建的马桥幼儿园,她指着幼儿园说:“妈妈,幼儿园真漂亮,我想上幼儿园。”孩子的要求让她心里很难过,“我只能偷偷扭过脸擦掉眼泪。”
不过,想上学的这个“梦想”最终还是实现了。经过几年的康复训练,暖暖终于学会了走路,还上了小学,而且成绩还不错。
张医生:其实家长更辛苦张医生说,辛苦的可不仅仅只有他和其他的同事,其实做家长的劳累程度不比他们少。
打一份盒饭中午吃一半另一半晚上吃
▼
涛涛今年3周岁,但是只能说出一些简单的词汇,比如爸爸、妈妈、叔叔、阿姨。涛涛妈妈说,涛涛出生6个月的时候头有点抖动,医院检查后没有查出什么,也就没放在心上。但是直到2周岁的时候,涛涛还不会走路,家里人急了,医院检查,结果确诊为小脑萎缩。医生说,其实2周岁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涛涛医院治疗过,可是医生们开的药方不是打针就是吃药,也没见症状减轻。后来听说海宁也有儿童康复中心,她就把涛涛带来了这里治疗。1年多来,涛涛妈妈带着孩子一个礼拜来康复训练好几次,其余时间就在家里照顾他,给他揉肌肉,扶他走路,希望他快点好起来。
现在,涛涛还只是学会了爬行,穿着矫正鞋才能勉强走两步。由于孩子不能自理,也无法上学,淘淘妈妈就辞去了工作,全职在家照顾孩子,仅靠涛涛爸爸粉刷墙壁赚的钱贴补家用。据医生介绍,涛涛的爸爸妈妈非常节俭,一家人都很少买衣服,涛涛穿的都是姐姐剩下来的。医院交通不便,涛涛妈妈背着孩子转两三趟公交车还要走很远才能到家。家里人的头发也都是自己剪,为省钱从不去理发店。涛涛妈妈还经常中午打一份饭,只吃一半,另一半留着晚上再吃。
“我会走路了,妈妈开心”
▼
嘉嘉今年5周岁,由于是早产儿,出生的时候抢救过,智力和运动能力比同龄的孩子差很多。不过,嘉嘉性格很开朗,很喜欢笑,看到大潮君拍照,他主动摆pose。
据了解,嘉嘉从1周岁开始就进行了康复训练,到现在已经快4年了。嘉嘉妈妈说,有时候想过放弃,特别是嘉嘉还小的时候,会闹情绪,不肯在家自己训练,嘉嘉妈妈特别生气,说要把孩子送到福利院去。嘉嘉听到后立马吓哭了,后来就渐渐自己努力的康复训练了。
嘉嘉妈妈为了照顾孩子,也辞去了工作,在家照顾嘉嘉。没有了收入的她,有时候会在网上直播唱歌赚点钱。大潮君问嘉嘉,你有什么愿望吗?他说“我会走路了,妈妈开心”。
脑瘫治疗一定要趁早据了解,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从年开科以来,已经给多名患儿进行过康复训练。目前一共有医护人员10多人,在训的有40多人。
△科室合影
据张尹佳医生介绍,长期的治疗经验表明,患儿越早进行康复治疗,恢复的程度就越好。在出生早期就进行预防性训练的话,可以降低脑瘫发生率,甚至有些早产的生长发育迟缓患儿,早期只需要进行1个月左右的训练,就和健康的孩子一样了。
相反,如果有高危因素,或肢体紧张以及大运动落后这些症状,没有及时的发现和治疗的话,很有可能会发展为脑瘫。
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尤为重要。
大潮君有话说:在采访的时候,整个康复中心都是孩子们因康复训练产生的疼痛发出的啼哭声,听了让人很揪心...这些小小的孩子们为了获得正常生活的能力,付出了连大人都不一定能企及的努力,承受了很多的痛苦,而这些家庭也是一样,很多妈妈为了照顾孩子不得已辞去了工作,而康复岂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家人为了孩子只能不停地去努力,去拼命,只求孩子有一天能爬、能走、能跑、能笑……
我们,是不是可以,做些什么?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他们,请给予善良的目光,他们就是一个正常的孩子,没有不同。而对于这些家庭,大潮君能深深地感受到:孩子比什么都重要,即便为了长久的照顾孩子,给孩子治疗,很多家庭都已经捉襟见肘,他们也都在坚持着,从未放弃过!我想很多人在看到这篇文章,看到那些孩子脸上的笑容也好,痛苦也好,心都会跟着一揪一揪的。我们一起,给他们一点温暖吧~好不好?如果你愿意帮助他们,可以拨打海宁二院康复中心的帮助
—、
竖个大拇指,给这些孩子加加油!会好起来的!
本文由大潮网独家采访报道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下载“掌上海宁”手机APP(点我点我点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