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在孩子的训练中比较着急,一星期看见孩子没进步,心理就开始烦躁,两星期孩子还在上同样的课程,心里已经分分钟要和治疗师谈判了。
其实换成谁都一样,更不用说视孩子为宝贝的妈妈了。但是今天我们还是要说一说那些要慢慢来的事。
脑瘫儿童的动作发展和正常儿童动作发展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都要经历抬头、翻身、坐、爬行、跪、站、走、跑、跳等一些列的动作能力的变化。这一些列的能力的变化都反映出了一个孩子神经动作控制的不同能力和不同的动作发展阶段。
在这里比喻成“盖楼式”的发展;意思就是说孩子从抬头、翻身到走、跑、跳的能力的发展变化就和我们建筑的中盖楼房过程类似。抬头、翻身、坐这些近端的基础能力就相当是我们盖楼中的“地基”,那些走、跑、跳就相当于我们的建筑中的高层。我们要向把楼房盖得更高,那我们就必须要把基础打的更牢固;地基牢固了,我们建高层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安全隐患,楼才能屹立不倒,倘若基础不牢后果可想而知!
那么脑瘫儿童动作训练如果不遵循基础能力的训练,而进行跨越阶段训练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
孩子进步停滞
在传统的训练功能性训练过程中,大多数老师都在直接操作孩子那些功能性的坐、爬行、站立、行走等功能性的动作;训练过程中使用大量的人力或者是辅具进行强制的训练,直接拖着孩子的手、脚爬行、靠着墙壁站立、牵着手或者是利用助行器行走是很普遍的现象。
在训练初期,孩子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但是在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进入我们所谓的“高原期”,孩子的进步几乎停滞。为什么?
停滞根本原因在于孩子基础能力薄弱支撑不起那些高阶的功能性动作(薄弱的基础难道能支撑起那么高的楼层么?)。我们在训练的时候应该尽量的把孩子的动作能力基础打牢。评估出孩子现有能力以及神经动作发展阶段,把孩子现有的优势能力作为孩子动作训练和学习的起点和动力,逐步提升孩子的能力,为孩子高阶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动作及姿势的异常模式加剧
道理很简单,我们盖楼过程中如果基础不牢,我们强行的建高层,这样的累计后果就是后期的楼会倾斜,最后倒下!脑瘫儿童动作发展的表现除了运动发育迟滞外另一个表现就是动作发展模式异常。
正常孩子的动作发展是按照人体发育的顺序正确的向前发展,不需要我们给予过多的干预。但是脑瘫儿童由于大脑受神经受到损伤,导致其动作发展并非是按正常人体动作发展方向进行。直接表现为姿势异常和运动模式异常;因此他们动作控制很难维持在人体的中线,姿势大多是偏向一侧或是不固定的摆动稳定困难。若训练过程中不按照其动作发展顺序和方向或跨越阶段训练会导致那些远端能力不足处出现代偿性的异常模式,使哪些远端高张肌肉张力越来越高,能力不足的部分越来越弱,最终异常模式固定下来,难以改变。
功能性退化
脑瘫儿童动作发展特点之一就是动作发展缓慢,正常孩子粗大动作发展从出生到行走只需大约一年的时间,但是脑瘫孩子从抬头到行走可能要经历两年、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脑瘫儿童动作干预也就是通过训练帮助孩子动作能力从低阶到高阶能力完善,把孩子动作发展过程中缺失的那些基础能力补充完整,实现更高阶能力的控制。因此我们在给予训练干预的过程中要遵循孩子动作发展的顺序,不能跨越阶段训练。
在传统的训练观念中我们都是想尽量的提高孩子现有能力;急切的操作站、走等高阶的动作控制,导致孩子出现很多异常的动作模式(大多数是因为功能性的代偿引起),往往这时我们会忽略基础能力的提升,孩子的基础能力成为孩子动作控制的薄弱环节(相当于楼房的基础很薄弱),当孩子体格快速发育阶段(一般是青春期前后),孩子的身高、体重突然上升。这时,薄弱的基础能力无法负荷突如其来的体重增长,导致本来有行走能力的孩子站不起、走不动了。最终还是坐回到轮椅上!
异常张力处理原则
有关远端异常张力的处理,讲到这里不禁会有人在问,那你只处理孩子的基础能力那远端的异常张力,我们就置之不管么?对于远端的异常张力处理我们有两个原则。
首先,在动作设计过程中,尽量利用远端的张力提升近端的动作控制能力,把远端的张力导向近端能力的缺失处,即维持远端异常张力的继续发展,又可以提升近端能力的不足,一举两得。
其次,若我们在动作设计无法处理或维持到远端异常张力的时候我们要设计单独的动作做维持远端张力,避免其继续发展。总之,在脑瘫儿童动作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依照儿童动作发展顺序,逐步提升孩子的能力,不能跨越阶段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我们的处理也要有重点(根据评估孩子动作能力发展状况,确定孩子动作发展训练阶段在哪里,孩子动作的处置重点应该在何处!),不能孩子的全身都有异常张力你就眉毛胡子一把抓,到头来头也没处理好,脚也没有处理好,错过孩子训练的*金阶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