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的基础
脑瘫的定义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瘫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及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脑瘫的特点
1.脑性瘫痪是一种运动性伤残,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脑瘫需要终身康复。
3.对脑瘫儿童早期发现和早干预可以减轻脑瘫的致残率。
4.预防是很重要的。
早期诊断的线索
1出生后喂奶及护理的困难?
2过分的安静或极容易被激惹?
3肌肉张力低下或增高。
4智能反映落后语言视听障碍。
5反复惊厥或婴儿痉挛征。
早期诊断的要点
1高危的因素。
2姿势的异常。
3运动的异常或障碍。
4肌肉张力的异常。
5反射的异常。
早期诊断的时间早期的诊断0-9个月内。
其中0-3个月内为超早期。
早期干预的原则
1早发现早干预。
2注意营养预防感染。
3按照小儿的神经发育规律循序渐进。
4训练内容以中线位、对称性及保持正确的姿势为主。
脑瘫的分型
痉挛型
(一)痉挛型四肢瘫:以维体系受损为主,包括皮质运动区损伤。牵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的特征。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背伸、内收、内旋,拇指内收,躯干前屈,下肢内收、内旋、交叉、膝关节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进、踝阵挛、折刀征和锥体束征等。(二)痉挛型双瘫: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主要表现为双下及痉挛及功能障碍重于双上肢。(三)痉挛型偏瘫: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表现在一侧肢体。
共济失调型
表现为肌肉张力低下,以平衡能力障碍为主,稳定性、协调性,方向性差。走路时两足间的距离增宽,四肢动作不协调。
不随意运动型
占所有脑瘫的20%左右,主要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而不自主运动增多,常见扭转痉挛、张力障碍、舞蹈、手足徐动、原始反射残存、头和躯干张力降低、姿势控制缺陷等,大多为四肢瘫,表现为上半身重于下半身。
混合型
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脑瘫病型症状混合在一个人身上的脑瘫,常见的混合型有手足徐动型和痉挛型混合或共济失调型和手足徐动型混合等。
主要存在的问题
1运动障碍:运动功能落后,主动功能减少或没有。姿势异常。
2语言障碍:约30-70%的脑瘫儿童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早起是吸允、吞咽和咀嚼困难为主要表现。发音不清、语言表达困难。
3视觉障碍、听觉障碍、认知障碍:学习困难,记忆力差。行为障碍:固执、任性、有自伤或伤人行为。
4进食困难,舌唇及咽部肌肉的控制不良。口腔闭合欠佳,咀嚼和吞咽困难。
5生长发育迟缓,牙齿发育不良,癫痫发作。
康复:是综合、协调的应用各种措施减少病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以发挥身体其最高潜能,使伤残者重回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丁照
医院儿康中心PT治疗师
毕业于长沙民*职业技术学院,曾在北京启蕊儿童康复中心实习近一年,擅长于脑瘫儿童的运动治疗及脑瘫儿童的早期干预治疗。
供稿:丁照
核对:丁照、张锦沛
微编:杨冬枚
审核:汪小艳
谭老师
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