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
前两天,央视新闻报道了豆豆的故事。
豆豆如今是个5岁的女孩,她出生时由于早产,从顺产转成剖腹产而导致缺氧缺血伤到了运动神经,以至于患上了脑瘫。
治疗的过程是漫长又艰辛的。
视频中,豆豆对妈妈说:“你相不相信我,我自己可以换衣服?”
过了一会儿,豆豆换完衣服,头发变乱糟糟的,拿着鞋慢慢地从卧室里爬了出来。
还带着歉意的对妈妈说:“我穿这衣服要把我笑惨,找不到这只手(袖口)的洞洞,对不起。”
等到妈妈说不用对不起时,豆豆说了句:“妈妈,我怕你没等我。”
和我们大多数人印象中的脑瘫患者不同,豆豆的智力不仅没有任何问题,甚至比正常的同龄孩子还要懂事。
豆豆妈妈一直都有在社交平台上记录豆豆做康复治疗的成长视频,翻看豆豆妈妈的社交账号,每一条视频她都很耐心的教导。这么小的孩子,真是懂事的让人心疼。
一直以来,在很大一部分人的思维观念里,都把“脑瘫”这两个字当成嘲讽别人“弱智”、“低智商”的词语,带有一定程度的侮辱性。
但事实上,“脑瘫”只是一种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骨骼肌肉问题的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疾病。
脑瘫≠智障
反之,有许多脑瘫患者智力更高于普通人,甚至在一些领域上获得非常杰出的成就。
例如,那个被称作“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的女作家余秀华。
那个在《妈妈咪呀》舞台上,自豪表述自己儿子在年,以分考入北大,在北大硕博连读后,又成功申请了哈佛法学院,如今已在广州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还有前不久,以超过一本分数线分的优异成绩被厦门大学计算机系录取的脑瘫少年郑宇宸。
无论是豆豆,还是郑宇宸,他们都经历过被路人用异样的眼神来打量,在歧视或侮辱中成长。
身为正常人的我们或许无法为豆豆这样的残疾儿童提供很多帮助,但都可以为他们做到一件力所能及的事:那就是——如果你在路上遇到这样的孩子时,请一定不要回头。因为你的回头或者只是好奇,但对残疾人来说,无异于在打击他们好不容易顾起的自信心与勇气。残疾人也希望大家可以多些包容,少些异样的眼光,给予脑瘫患者给予一些最平等的尊重。祝愿所有和豆豆一样拼命活下去的孩子,都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早日康复,迈开大步去追寻自己想要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