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团唱响龙城 张秀芳书写传奇
日前,由省文化厅主办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优秀剧目展演在省城举行,芮城县青年蒲剧团带着大型原创蒲剧《“憨”局长还债》唱响龙城,再次让广大戏迷品到了蒲剧的魅力。当演员们在舞台上酣畅表达、尽情释放时,你可曾想到过,在6年前,这个县级剧院濒临散摊,是一名热爱戏剧的青衣演员救了这个团。她就是国家一级演员、蒲剧张派青衣张秀芳。
6年前,张秀芳在她的艺术表演盛年,毅然辞别为她赢得了诸多声誉的运城市蒲剧团,来到芮城,开始了她艰辛而扎实的振兴之旅。她的梦想不仅仅是使张派青衣得到弘扬,更要使古老的蒲剧艺术旋律从芮城风陵渡口飞向*河金三角甚至更远的地方。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这位蒲剧名家几乎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剧团。6年后剧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县级剧团具有市(省)级水平,基本形成了适应文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戏曲院团艺术运作体系。张秀芳的经历,可谓是戏剧界的励志传说,日前对她进行了采访,聆听她的传奇、传说……1重敲锣鼓另开张县级剧团脱胎换骨
芮城,一座依山傍水的美丽县城,虽然山河阻隔,却是一个历史厚重的古魏文化圣地。大禹治水、吕洞宾修道、人文始祖*帝的重要谋士——风后实干兴邦的传说皆出于此。古往今来,凡是成功者都是来自实干、苦干,张秀芳也不例外。当她初到芮城蒲剧团,就明确表明,自己的使命不是收拾残局,而是要解决剧团的生存问题,重敲锣鼓唱大戏。“虽说戏曲是民族之宝,但剧院多年来都是支离破碎的烂摊子,大家几乎忘记了它的存在,而年轻人并不喜欢那些传统的老戏段,所以我就想着要对地方剧种的艺术资源进行重组,提高艺术质量,把远离和流失的观众重新拉回到剧场来。”张秀芳说做就做,率先走上文化体制改革的道路。为了多演戏、演好戏、演观众爱听爱看的好戏,她把引入竞争招聘、动态考核机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在*河金三角晋、陕、豫三地招聘演员,按照行当要求,择优录用,把符合条件的优秀演员招聘到剧团中来,并根据演员聘用合同,实行动态考核,把优胜劣汰的机制有机运用到演员队伍管理中,把演员的表演业绩同收益待遇紧密挂钩,剧团的人事制度被搞活了。“你这样做,不怕会*心不稳,大家跳槽啊?”听到的提问,张秀芳相当自信地说:“任何事都是相对的,人才不流动,剧团就会是死水一潭,一潭死水养不出大鱼,一池活水才会人才辈出。6年来,剧团人员流动形成了常态,留下的都是优秀的。”
经过这样的改革,该团聚集了艺术人才,创造了小剧团演大戏的奇迹。盘点剧团艺术成果,6年共排演大本戏18个,其中编创演出3部蒲剧现代戏《生命》《“憨”局长还债》《会说话的苹果》,用古韵正声唱响了时代正能量,使观众在美的艺术享受中受到先进文化的熏陶,而且每部戏都捧得国家级多项大奖。
值得一提的是,该团还排演了红色经典现代戏《杜鹃山》,这对于演员行当和表演技能要求很高,排练成本也很高,一般剧团都不愿排练,但芮城县青年蒲剧团就敢“吃螃蟹”,攻难关,演得大气磅礴。省文化厅赵银邦副厅长看了演出后,感到“很震撼”,他说,“这么一个县级剧团,连演5场,包括传统戏、新编戏、移植戏,这在我们省里有史以来是很少见的,也是想像不到的。别的团是一只笼子飞出一只鸟,而芮城团是一只笼子飞出了一群鸟。”2是剧团也是学校培育“梨花”朵朵鲜
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史佳华女士在评论张秀芳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她说:“一些名演员当了团长以后,就想把剧团当作为自己树碑立传的平台,张秀芳却甘做人梯,致力于培养人才,为青年新秀创造成才平台和机会。”事实如此,在张秀芳的精心培育中,在蒲剧的梨园行内处处飘香,硕果累累。
老话说的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可作为河东“青衣帮首”的张秀芳并不这么认为,她不遗余力地把自己所学教给年轻人,甚至还坚持把外引内培作为人才战略。“剧团不仅是一个演出团体,也应当是一个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张秀芳试图利用多元化的培训方式,最大限度地培育出青年演员来。“我们首推老带新,剧团领导和资深演职人员一带一培养年轻演职人员;‘以演代培’,把实际排练演出当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以会代训’,利用总结会、讲评会、研讨会和剧组剧情、角色专题分析会进行针对性专业培训;四是请进来,由专家进行系统理论培训;五是鼓励青年演员走出去,参加省市和电视媒体举办的戏曲竞赛,拓宽表演视野,提高演艺技能等。”这一套理论,俨然不比任何一家大型企业的培训理念差,而张秀芳就似家长一样,爱护着青年演员,手把手向他们传授自己的舞台实践经验。为此,有人在私底下说张秀芳是“傻子”,别人都给自己排戏,而她就知道帮别人排戏。
6年春华秋实,一群中青年演员就这样在舞台上呈现出来,很多人也因此成为台柱子,而张秀芳也由此看到了这个行业的兴盛。比如:在蒲剧界,三十多年来少有武打戏上演,因为需要演员有很深厚的功底,并且能持之以恒地排练,很是辛苦,所以没人愿意干这活儿,但芮城青年蒲剧团的演员们却能胜任,并率先排演了像《金沙滩》《百岁挂帅》、神话剧《青蛇传》等一批文武兼备的大场面武打剧目,在蒲剧界独树一帜,观众多年没看到这样的武打场面,感到很过瘾。另外,在唱腔改进上,既坚持了蒲剧慷慨激昂的传统基调,又注入了叙事抒情的委婉和行云流水般的韵味,使观众融入剧情,与演员一起共鸣互动,凝聚观众群,这些都是对张秀芳坚持6年实抓人才培训的最大回报。3做人亦如唱戏扎实的团风最重要
为了给剧团找出路,张秀芳结合市场,推出了系列剧目,并为真正热爱戏曲的老百姓,搭建了听戏、看戏的平台。这样的细致和体贴,亦如她的为人一样,踏实、肯干。而在这6年中,从走街串巷,到下田间地头,再到剧院演出,张秀芳要求自己的团队,一切为了观众是演员的行为准则。
在采访中得知,张秀芳为了抓团风建设,她专门设定了“八个一样”,即做到城市演出和乡村演出一个样;商业性演出和公益性演出一个样;演出观众多和观众少一个样;剧院演出和露天演出一个样;演出收入多和收入少一个样;晴天演出和雨天演出一个样;本地演出和外地演出一个样;比赛性演出和常规性演出一个样。这是向市场宣示的承诺,也是向观众的承诺,每每遇到下基层演出,农民们都像迎接亲人一样,欢迎剧团的到来。6年来,剧团共演出1901场,还为老年人、残疾人登门演出87场,到邻省外地巡演1277场,演艺道路逐渐宽广。
张秀芳还始终把文明廉洁形象放在重要位置,她要求团员们像*队一样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规定了个“四不准”,即不准向演出单位吃拿索要;不准接受单位和老百姓赠品;不准私自离团到不该去的场所;不准在驻地扰民。6年来,这些制度和规定,都得到了严格执行,真是一路演出,一路赞歌。此外,张秀芳还把“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的思想植入整个团队之中,她从自身做起,主动当配角,主动跑龙套,在团内形成一种风气,每个人都能从大局出发,从而确保了全剧整体美和舞台画面美。4与时代脉搏相合赋予张派青衣新内涵
张秀芳热爱蒲剧表演事业,主攻青衣,兼老旦,初出道入行时,曾师承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杨翠花。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她经过艰苦磨练,博采众长,终于在青衣表演艺术上,自成一派,即张派青衣。尽管张秀芳担任了团长的工作,但却坚持在一线演出,践行着戏曲工作者对观众的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张秀芳领衔主演的大型蒲剧现代戏《生命》,讲述了大爱养育弃婴,被誉为“东方圣母”杨爱兰的故事。为了演好角色,张秀芳翻山越岭,远涉二百多里外的临猗县张吴村“残疾儿童寄养站”,深入实际,体验生活,把每位孤儿都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凭着扎实的演唱技巧和创新意识,她成功塑造了一位有血有肉的慈母的形象,也因此获得了全国戏剧文华奖表演大奖。朴实低调、不事张扬,这是她打动观众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张派艺术的价值和魅力所在。她用自己的实践加真心告诉同行,戏如人生,角色如我,深入生活接地气,才能塑造出真实可信、打动观众的艺术形象来。
张秀芳,成功地完成了由一位戏剧名家到戏剧院团管理行家的角色转换,她用实干兴团的步伐证明,这种转换是艰辛的,同时也是完美的。目前,在她的实干带动下,芮城县青年蒲剧团正处在一个快速成长和健康发展的盛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秀芳表示,艺无止境,改革不能停,在戏剧院团转体改制中,她还会继续闯荡,靠实干去开创剧团美好的明天。本报 孙轶琼○声音
人才不流动,剧团就会是死水一潭,一潭死水养不出大鱼,一池活水才会人才辈出。
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
剧团不仅是一个演出团体,也应当是一个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张秀芳
一个县级剧团连演5场,包括传统戏、新编戏、移植戏,这在我们省里有史以来是很少见的,也是想像不到的。别的团是一只笼子飞出一只鸟,而芮城团是一只笼子飞出了一群鸟。
——省文化厅副厅长赵银邦
一些名演员当了团长以后,就想把剧团当作为自己树碑立传的平台,张秀芳却甘做人梯,致力于培养人才,为青年新秀创造成才平台和机会。
——中国戏剧“二度梅”得主史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