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拉·伊马斯是一个犹太女人,却嫁给中国人并拥有中国国籍,她度过了艰难的战争和贫困回到祖国受总理亲自接见,她也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对孩子悉心的教育让几个子女最终都成为了优秀的人才,小儿子更是凭借杰出的商业头脑成为了亿万富翁。
她的一生都和中国紧密相连,而到了晚年,她又再次回到这里,尽自己的所能开始投身慈善事业,以此来回馈这片曾给予了自己无限帮助的土地。
想要深入了解这个一生跌宕起伏的女人,还要从许多年前的那场战争说起。
众所周知犹太人的经商能力极强,沙拉的父亲也不例外,这个名叫伊马斯的犹太商人常年奔波于德国和波兰等地做着各种各样的生意,虽然没有成为大富豪,但赚的钱也不少了,生活过得不错。
但战争总是一触即发的,而且对平民们来说就是无妄之灾,当德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击波兰后,纳粹政党便展开了对犹太人的大肆清洗和屠杀,灭顶之灾直接盖在了这个民族的头顶。
伊马斯作为犹太人的一员,也只能背井离乡开始逃亡生涯,但二战期间很多国家都自身难保,根本不敢接收犹太难民,而最早对他们敞开大门的,却是同样饱受苦难的中国。
当时的上海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为犹太人提供帮助的城市,伊马斯千里迢迢来到了这里,好在他身上还存留着不少美元和珠宝,于是他把能换钱的东西都拿到当铺去当了,然后来到大明路租下了两间房子,准备开咖啡店或者旅馆继续做生意维持生活。
伊马斯可是个老生意人了,即便到了异国他乡的上海,也很快凭借着自己的能力把店铺经营得有声有色,不仅完成了避难,小日子过得还比较滋润。
但是毕竟远离故土,又是自己一个人,时间一长难免会感觉到深深的孤独,而此时却有一个女人陪伴在他的身边,同他聊天帮他做杂物,也温暖了他的生活,这就是他家中的女保姆。
这位保姆的身世比较悲惨,因为家里太穷,很早就把她卖给了别人当童养媳,后来丈夫来上海寻求机遇,她便也跟着来了,因为没什么文化,就到处给人做保姆。
来到伊马斯家之前,她在一户广东商人那里工作,因为同样是四处奔波的命,所以这位商人除了粤语外还懂不少上海话和英语,她耳濡目染之下也能说上几句。
所以当她到了伊马斯这里时,闲来无事还能和老板聊上几句,而在工作中她总是手脚麻利,干活从不偷懒非常勤快,这让伊马斯对她的好感不断提升。
而在长期频繁接触的过程中,两人也自然而然产生了感情,并且发生了关系,但是对于有着丈夫的女保姆而言,这种关系显然是非常违背伦理道德的,见不得光的,所以他们维持的算是地下情。
但有些意外根本想不到,女保姆当时还要经常往返于上海和老家之间,因为有时还要回去做农活,但就在某一次,当她回到上海的时候,却忽然发现自己怀孕了。
保姆明白自己和伊马斯不是一类人,而且也不愿意借此向他索取什么,所以压根就没告诉他这件事,只是自己带着孩子辞去了保姆的工作离开了。
可当时的生育环境很差,尤其是对于她这种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来说,孩子出生下来却患有小儿麻痹症,医院及时治疗,最后造成了孩子终身瘫痪。
女保姆不愿抛弃自己的孩子,可是也根本养不活他,半百无奈之下,她只能回头向伊马斯求助,并坦白了一切。
伊马斯并不是很在意这些,而且他对于这个突如其来的孩子也感到分外欣喜,很快便接受了母子二人,并与其组成了家庭。
两人就这样安安稳稳生活了一段时间,到了年,女主人又生下了一个孩子,这是个女孩,各方面都很健全,在外貌长相上更像是犹太人,父母为她取名为沙拉·伊马斯。
伊马斯对待自己的这位妻子非常好,他的性格本就比较温和,对两个孩子的照顾也非常周全。
但他是个比较优秀的人,有文化、有才能,思想境界也较高,但反观那位女保姆,因为成长经历的缘故,她根本就是个文盲,看待很多事情的方式也很狭隘。
在这种情况下,在后来的某一天,她又和一位在上海读书的日本留学生有了私情,最终抛下了两个孩子改嫁给了他。
那时沙拉才年仅一岁,还是个婴儿,而伊马斯付出的感情是很真挚的,妻子的突然离去对他造成了严重打击,这种打击甚至逐渐损害了他的身体。
健康状态每况愈下的伊马斯在生意上的经营自然也差了太多,但此时他还要负担沙拉和另一个全身瘫痪的孩子,好在两个子女都比较懂事,日子仍然不算太坏。
但就在沙拉十岁的那年,伊马斯一直以来的高血压疾病忽然恶化,一下子就将他打垮了,整个家庭也顿时雪上加霜,只能靠着一点积蓄来勉强维持。
这种境况只持续了短短一年半,因为在那之后,伊马斯便因为不治而去世了。
正当年幼的沙拉和瘫痪的哥哥走投无路之时,那个消失的母亲却忽然出现在了面前,不知道是出于愧疚还是什么样的原因,她将两个孩子带回了自己家中抚养。
虽然生活得以继续,但母亲的理念和父亲就相差甚远了,典型的就像教育,父亲无论如何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而母亲却根本没有给她继续读书的机会,而是直接扔给了她一堆杂活和家务。
勤劳的沙拉总是很认真地完成母亲交给自己的事,她也很听话懂事,不为家庭增添负担,但即便如此,在那个年代重男轻女也是常态,所以即便沙拉的哥哥是个瘫痪儿,他受到的待遇仍然比沙拉要好得多。
沙拉没有怨言,在这种不平等的对待中,她慢慢地长大。
可是后来沙拉已经到了快要工作的年纪,而因为她是个混血儿,看起来又完全是个外国人,所以上海的外事办给她安排了工作,还直接分给了一套住所。
可是沙拉的母亲为了得到房子,竟然以长子的身份,捏造了一个谣言攻击自己的女儿,导致沙拉非但没了工作,甚至还被送到了劳改场里。
可怜的沙拉只能任劳任怨地干活,好在她有文化、乐于助人,很快因为工作表现出色而被提拔到了一家正规工厂。
她在这里认识了一位姓姚的男性同事,因为工作忙碌但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没有恋爱经验的沙拉在短暂的相处后便嫁给了他。
但事后证明,这个男人就是个花花公子,完全不负责任,沙拉刚刚怀上了孩子,他便立刻消失地无影无踪。
而初为人母的沙拉并不舍得打掉孩子,还是把他生了下来,取名为以华。
当沙拉照顾孩子过得非常艰难时,她的母亲又来了,并规劝她把孩子过继给家里的一位亲戚,沙拉很快同意了,因为她希望孩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
可沙拉依然很想念孩子,后来干脆和那位亲戚隔壁一位姓李的邻居结了婚,并且又生下了一个孩子杰瑞。
但不幸的是,这个姓李的工人有家暴倾向,会时常对沙拉动手,这她都勉强可以忍,但当丈夫同样殴打杰瑞的时候,沙拉选择了和他离婚。
此后的沙拉独自带着杰瑞过了八年,在努力工作之下,生活也得到了一些改善,而这时她的母亲终于去世了,过继给别人的长子以华也得以回到了母亲的身边。
感到很幸福的沙拉开始一边照顾、教育着孩子,一边继续安稳地工作,而此时住在她家不远处的一位姓庄的男人对她非常倾慕,他知道沙拉比较辛苦,所以经常帮忙照顾孩子,和以华、杰瑞的关系处得非常好。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稳定的家庭,沙拉便和庄先生展开了第三段婚姻,不久后就生下了一个女儿。
虽然这次她并没有遇到品行不好的人,但庄先生实在不是她喜欢的类型,所以后来两人还是离婚了。
时间辗转来到年,国际格局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犹太人的聚居地以色列已经出现,而且在这时和中国正式建交。
从来没有看过故乡的沙拉很想回去看一眼,而她也是第一个从中国回去的犹太人,所以得到了总统的亲自接见,还收到了媒体的采访。
不过当时的以色列正被战争的阴云笼罩,而且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沙拉其实根本不会说本族的希伯来语,所以他们只能慢慢摸索。
但她很快发现了一个新的市场,就是她会做一些中国的点心和小吃,这些东西在当地很受欢迎,沙拉的手艺也很不错,做的东西每天都能卖出很多,经济逐渐富裕起来。
不过在此同时,她也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当生活慢慢好起来以后,她很担心孩子们会变得不愿付出只求回报,所以在单亲的情况下,她同时也扮演起了严父的角色。
在孩子们面前,她经常会灌输危机意识,家里明明比较富足,但她却会表现出一副马上就没钱了的状态,然后告诉孩子们要努力劳动来支撑家庭负担。
沙拉想了不少好办法,比如拿一些点心,让孩子们自己去推销去卖,然后能卖到多少钱都归他们自己所有,这样也很大程度地提升了孩子们劳动的积极性,让他们明白要靠自己的双手获得财富。
在母亲积极的鼓动下,家里的几个孩子的童年生活都过得非常充实,他们不但学习到了很多实用性技能,积攒了社会经验,而且培养出了超前的经济管理能力。
沙拉对孩子们的要求严格,自己也很守信用,比方说家里有什么东西坏了需要找人来修,原本是要付钱的,而如果哪个孩子自己动手把东西修好了的话,那么这笔钱沙拉就一定会付给那个孩子。
而在所有孩子当中,沙拉的第二个儿子杰瑞是做得最好的,他不仅仅会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有时候甚至自己超额完成任务,最重要的是他很乐于琢磨这些,有事没事就喜欢拿一些小玩意去学校摆地摊出售。
而且他似乎继承了祖父优良的行商基因,小小年纪就知道在做生意当中讨价还价、见缝插针,总是能将利益最大化。
沙拉一家人就这样逐渐在以色列扎根,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他的几个子女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学习成绩、为人处世也都十分优秀,迈上工作岗位以后也都个个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并且做出了成绩来。
沙拉本人一直在经营着一家中国餐厅,中餐在以色列很受欢迎,所以店里的生意非常不错,她的大儿子以华做起了教授,每年光是在各地学校举办的讲座就有许多场。
至于小儿子杰瑞,他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进入了叛逆期,向母亲表示自己不愿意再读书,而沙拉并没有像普遍父母那样严辞呵斥,而是认真地向他确认,并且询问了他的规划,最终同意了杰瑞的辍学请求。
然而事实证明,沙拉的选择并没有错,叛逆的杰瑞在多次碰壁之后,自己主动选择回到了学校重新开始认真读书,在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中他的收获要大得多。
毕业之后的杰瑞最终做起了珠宝钻石的生意,凭借着自己优秀的能力和眼光,赚的钱竟然越来越多,直到成为了一名亿万富翁。
而已经安享晚年的沙拉仍然没有闲着,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到了年,沙拉再次回到了中国居住,杰瑞直接大手一挥给母亲在上海买下了一栋价值连城的复式楼,而沙拉在其中专门空出了一个房间,留给需要帮助的人。
同时她在中国积极参与慈善和公益,她用了近十年的时间踏踏实实为那些残疾人、病患等无私奉献,要知道,她的上海话可是比不少本地人还要标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一丝隔阂。
恰恰相反,经历过三段不幸福婚姻的沙拉,竟然在投身公益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同样热衷于此的老师,最终两个人喜结连理,生活过得非常幸福,着实令人感叹不已。
这个犹太女人和中国的缘分,的确是千丝万缕,但无论是她自己为生活付出的努力,还是对子女的优秀教育,抑或是她对中国的感恩之心,都使她毫无疑问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传奇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