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楼,安静的康复理疗室只有一对母子,在妈妈耐心的节拍声中,看上去肢体不便的男孩将双脚固定在康复器材上,重复地拉伸腰肢。
这名男孩叫小昊(化名),而耐心帮助康复的则是他的母亲廖洁容。
15年前,刚刚出生的小昊被诊断为小儿脑性瘫,属肢体重度残疾二级。他不仅无法正常与人沟通,而且一度被视作“植物人”,面临生命危险。
幸在母亲廖洁容没有放弃,将儿子的生命紧揽在怀中,如今小昊的治疗慢慢有了好转。年天河区授予了廖洁容“天河好人”的称号。
00:4624×小时的陪伴
感人母亲扶持爱子十五年
在天河区左竹园社区,顺着一条曲折狭窄的小巷子走到尽头,一幢老旧的三层民房便是一家人的住处。房子是小昊奶奶的祖屋,廖洁容居住在三层。据社工志愿者告诉记者,平日里很少能见到两母子,廖洁容一大早就要带着孩子做康复,而且还要陪护他上学,而父亲莫国强是公交车司机,同样早出晚归,用自己三千多元的工资勉强撑起家庭。
“不少人都觉得我选择了最难走的一条路。”廖洁容对记者说。为了给儿子治疗,她放弃了经营起来的小生意,15年,多天,她不分日夜照顾小昊的的日常生活。
回忆从刚出生几年,光是喂奶就让廖洁容满头大汗,由于身体僵硬,廖洁容抱不住小昊。“吐出来的比吃进去的多。”
小昊双手无法抓物,双脚不能行走,随之而来还有吞咽、交流困难。可想而知洗澡、穿衣、上厕所这些普通事,对于廖洁容和儿子来说都是挑战。
对于母子俩,比起生理困难而言,更困难的可能是心理。每当外出理疗,廖洁容一度无法克服他人异样的眼光。“感觉路人的眼神都扎人。”廖洁容说道。
医院的一位老医生那里医治了五年,他和母子熟识,每当廖洁容带着小昊出现他都会对排队的人群说:“让这对母子先看,妈妈不容易。”
“时间一久,还有好心人的理解,我感觉没什么好怕的。他是我的儿子,我无怨无悔。”廖洁容坚定地认为这条路走得坚定踏实。被评为天河好人后,经常有社工或是志愿者前来探望,母子俩的生活也有些许改善。
相比于一般少儿脑性瘫痪患者来说,小昊的恢复情况已经算顺利。“我无论去哪里,都要带着他一起。”眼光每逢与儿子交会,廖洁容都异常坚定。
每日坚持锻炼
理疗室内陪伴康复
现在小昊已经成长为一个左右的小伙子,虽然他的腿部力量还不足以支撑他站立行走,坐的时间长了也会不自觉地歪斜,不过他的精神状态很好。“哥哥好,我叫小昊。”他用一个友善的露齿笑欢迎陌生人,同时他还能用较慢的语速与人沟通。
在长期坚持康复理疗下,小昊的肢体避免了僵化,他还能灵活的用手指操纵手机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