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必须由依靠学校教师,过渡为一切与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相关的“他者”之中。需要发挥各方面教育力量的主要优势对生存教育予以规划,而非“各自为营”,即教育各方面互不联系,或联系的紧密度不够,在教育、执行与反馈过程中,各教育者、各教育部门各做自己的事,互不牵涉,又或者是某一教育者、部门替代“他者”起着非主要性的教育作用。
对培智学校的“普教化”现象,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拓展教育实践、深入教育服务,由此联动学校、家长、教育部门提供正向的、积极的、有益的支持,使培智学校教育持续维持和巩固。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培智学校教育与普通学校教育的区别在于它的“特殊性”,培智学校服务对象多数为智力功能障碍的学生群体,他们较难以适应常规的教学环境、教育氛围,其教育必须采取特殊的教育模式,不仅要提供特殊的教具、特殊的人文理解,以及特殊的教育方式,才能确保在“特殊”的教育中接受适合生存与发展的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培智学校的学生群体可统称为有智力缺陷的学生,但是智力缺陷的类型各不一样,不同类型的表现差异不一样,同种类型表现得障碍程度也不一样,甚至在同种障碍程度中性别差异的表现也不一样。
针对培智学校学生最直接的显性教育,可以直观观察、反映学生实际的教育,应提供分类、分型、分程度、分年龄、分适应性的培智学校教育环境,即按照障碍进行分类,如脑性瘫痪、唐氏综合征、自闭症等。
按照学生具体表现进行分型,如肢体协调困难、语言障碍、情绪与行为难自控等;按照学生的年龄与程度等综合考虑,以及按照实际的社会适应性权衡利弊后进行编组、分班,并控制班群人数,以使纳入班群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适合“自身”特殊情况的适应性教育,并进一步开发、调节优势智能在生存教育中的比重。
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少、班额小、寄宿生多、残疾差异大、康复类专业人员需求多,可结合地方实际出台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虽然在*策上给予培智学校教职结构的编制权力,但目前培智学校中实际教职人员的编制,并不能完全适应于学生生存的特殊教育需要,培智学校教师主体的单一性,即教师仍多以师范专业为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其它专业性教育和学科创造性培育的萌生。
因此,培智学校的教职体系编制需要针对学生需求,尤其对学生优势智能的建构建立专业化的教师结构,进一步扩大编制范围、广度与联合,如针对心理问题,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针对体育康复开展,设立“运动员”式或特殊体育专业教师;针对基础医疗,设立专门性的医护教师;针对在校的辅助工作,设立专业技能的义工人员等。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的教师必须是综合化、体系化、专业化的教师团队,在团队中效应的发挥是建立在各领域的互相支持、协作与整合的过程中,而不是“医教结合”的独立体系。
在实际应用与操作中徒有理论,而没有专业教师的支持,完全依赖于师范性的教师。既要做到会教,又要做到会学,既要懂技术,又要会心理干预,这是一种理想而非在现实中的实际状态,并非是任意一所培智学校、任意一位教师所能达到的实际水平。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1.拓宽教师招聘渠道
对培智学校教师招聘的权利,应由教育主管部门以一定的权限下放到培智学校手中,由培智学校结合实际自主招聘,再由教育部门审验。最大限度满足培智学校对专业性教师,以及教师队伍合理性结构的需要。
培智学校对教师招聘的选人用人不一定是最合适的。学历不等于能力,文凭不等于水平,经历不等于经验。作为培智学校培养学生生存发展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所以在用人上应具备学习力强、创造力强、服务意识强的教师,服务于学生、用心于学生、钻研于学生才是合适的教师人选。
在招聘和吸引人才上,在规划教师专业发展之外,应明确培智学校的教育愿景与价值观,使教师具备社会道义感、责任感与使命感;需要清晰学生的发展定位,以此制定对教师招聘的标准;需要给予教师成长、学习与发展空间,给予教师发挥的余地。
培智学校教师的招聘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哪怕和备选教师达成了初步意向,也不能松懈。要通过“感情投资”,拴住未来教师的心。福利待遇是保证招聘教师时的一种物质动力,但不全是教师做出选择的全部要素,在一些越是优秀的人才身上,越是崇尚精神追求的人才眼中,越重视对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