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份牵挂期盼帮孩子们改变命运 [复制链接]

1#

康复治疗老师代早荣

生活老师李慧

新时代爱国奉献奋斗者

年,广州康复实验学校成立,成为广州中小学特殊教育的试水者之一,专门招收小儿脑性瘫痪及重度肢体残疾儿童。当时,许多老师从其他领域调入该校,成为文化课老师、康复治疗老师和生活老师。如今,14年过去了,在他们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广州日报记者走进了这个特殊的群体。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秦松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实习生曾慧明

“孩子们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文化课老师杜卫华

身材娇小、双手拄着手杖,这是杜卫华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即便是这样,她已站在这个讲台12年。

“刚上了一周课,我发现孩子们特别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都非常刻苦。”这让杜卫华非常欣慰。

事实上,杜卫华就是一个身残志坚的典型。今年39岁的她来自陕西农村,自幼便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不过,她同时也是幸运的,自小到大,家人对她的呵护无微不至。“小时候爸妈就带着我到处求医,后来到学龄后,每天都是奶奶和妈妈背着我去上学,直到后来初中时做了矫形手术,我才能撑着手杖行走,如果没有他们,也不会有我的今天了。”杜卫华动情地说。

身体的残疾并没有成为她积极向上的阻碍,反而成了一股动力。在学习上,她分外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高考后考上了西安外国语大学。大学毕业后,因为身体的原因她在找工作时一度碰壁,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广州的工作,于是来到了广州。年,她成功应聘到广州康复实验学校,成为一名英语老师。

“因为教育,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也特别期待能通过自己的教学,改变这些特殊孩子们的命运。”12年来,杜卫华就做出了不少惊人之举。以英语教学为例,对于脑瘫孩子来说,接受能力比普通人就要差不少,即使是智商与普通人差别不大的孩子,仍会有一些差别。“别看我们一个班只有不到10个人,但在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上我们就得分成三四个层次,再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因材施教。”杜卫华说。不过,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几年前杜卫华却培养出一个一鸣惊人的学生。“在普通中考考试中,他英语考了分,即使放在全市也是一个高分段的孩子。”如今,这个孩子已经考上大学。

“看着他们成长,我就感觉很幸福”

康复治疗老师代早荣

14年以前,代早荣医院的治疗师,医院里,每天下楼、上楼就到了工作岗位。年1月,她的职位发生了变动,成为广州康复实验学校里的一名康复治疗老师。

刚来这所学校时,她也曾有过纠结。“其实年9月份我就来学校考察过,当时才招了2个班的孩子,总共10多个人,来自全国各地,年纪最小的6岁,年纪最大的14岁,虽然人少,但条件也非常艰苦。那时候一切都是摸索阶段,特别怕孩子们磕了碰了,给孩子们住的是直接铺在地上的席梦思,特别怕他们摔倒。”代早荣说,刚开始学校老师奇缺,虽然名义上分成了生活老师、文化课老师和康复治疗老师,但大家都是一起干活,因为不熟练,她感觉每天都在打仗,时间很不够用。“孩子早饭前我们就要介入,孩子睡觉、转移、上厕所都得我们帮忙……”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老师投入这一行,工作也越来越规范,她的工作轻松了一些:学期开始时,她和治疗老师们一起对所有孩子进行评估,然后配套相应的桌椅、辅具;学期中,她则负责两个班孩子的康复治疗,同时还会专供一个课程,为孩子们上大课。“现在每天上四五节课,感觉还行。”因为喜欢孩子,她很享受跟孩子待在一起的时光,“看着他们因为康复训练而有了一定的成长,我就感觉很幸福。”

“听说他准备找女朋友,我真的好开心”

生活老师李慧

今年50岁的李慧是第一批来到广州康复实验学校的生活老师。相比文化课老师和康复治疗老师,李慧的身份有些特别,她更多是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并不给孩子们上课。

不过,孩子们的生活习惯养成却缺不了她们。“广州是一座很有爱心的城市,每周一到周四下午,我们把住宿的孩子安排到自习室后,都会由志愿者们来陪伴、指导他们。”李慧说。

14年的从业经历里,李慧心中最牵挂的是一位名叫阿生的孩子。他没有父母,靠姨妈和外婆抚养,患有脑瘫,也是第一届学生,年从学校毕业。“很多人跟他沟通时都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但就我一个人懂。我感觉跟他特别亲近。”李慧说。

“平时我会特意照料他,时不时会给他送一些衣服,家里有吃的也会给他带一份。有时候我还会奖励他,如果做得好就给他吃好吃的。”李慧说。不过,因为生活老师与家长们联系并不多,所以她并没有孩子家长的联系方式,“他毕业这么多年了,我总感觉心里对他还是有些放心不下。”

9月9日下午,她兴奋地给记者发来信息:“阿生联系到了,他年从这里毕业后,一直是在姨妈监护下生活,今年23岁了,他现在走起路来也比以前好多了,听其姨妈说,现在为他买了房,还准备找女朋友呢,我真的好开心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