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的危害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wh/足内旋(“内八字脚”)是下肢旋转性变异,足或趾在行走时朝向中线。
先来学习一下正常的生理力线
下肢旋转力线的决定因素包括:足部的力线、胫骨相对于股骨内外髁轴线的旋转(胫骨扭转),以及股骨颈相对于股骨内外髁轴线的旋转(股骨前倾)。
足内旋可能在6月龄到5岁之间加重,这也是儿童发展行走和协调能力的时期。正常生长和协调能力增强通常可使旋转变异自行恢复。
子宫内胎位对胎儿腿部的旋转力线有重大影响。妊娠第7周时,胎儿下肢内旋,随后大腿外旋。此后胎儿的胫骨和足内旋,髋和股骨外旋,使髋关节外旋挛缩。
正常的新生儿姿势可反映出宫内胎位。髋部屈曲外旋,髌骨朝向外侧。胫骨和足仍相对内旋。
足内旋的常见原因
足内旋最常见的原因来自足部(跖内收)、小腿(胫骨内旋)和髋(股骨前倾增加)。这些情况可同时出现,增加足内旋的严重程度。它们通常不会导致疼痛,也不会影响步态发育和稳定性,但足内旋的儿童可能更容易蹒跚或绊倒,疲劳的时候尤其明显。
年龄1岁:跖内收
跖内收的特征是中足成角,跖骨相对于后足偏向中线。这使得足部呈“芸豆”形或“C”形。跖内收是最常见的先天性足部畸形,也是1岁以内婴儿最常见的足内旋原因。
跖内收可能是宫内塑型或解剖变异所致,还可能伴有其他“宫内挤压问题”,如斜颈。一部分研究发现跖内收与髋关节发育不良有关。
跖内收常发生于双侧;单侧发病更常见于左侧。检查足部可发现经足跟的等分线位于第2趾蹼外侧。后足处于中立位或外翻位,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的活动度正常。
1-3岁:胫骨内旋
胫骨内旋是1岁到3、4岁儿童最常见的足内旋原因,通常在儿童开始走路时显露。
胫骨内旋无性别差异。早产儿不会发生胫骨内旋,但更常发生胫骨外旋。
大约2/3的胫骨内旋为双侧;单侧病例多为左侧。约1/3的胫骨内旋者伴有跖内收。内旋常伴有生理性胫骨内翻和O型腿,并使后者看起来更加严重。
胫骨内旋常在5岁前恢复。随着儿童生长,胫骨自行外旋。大腿-足角度的平均范围在出生时为-5°(内旋),发育成熟时为向外15°(外旋)。但胫骨旋转角度的个体差异很大。在婴幼儿中,大腿-足角向内20°仍处于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SD)范围内。
≥3岁:股骨前倾增大
股骨倾度是股骨颈轴线与股骨内外髁轴线之间的角度差。股骨前倾增大(也称为股骨内旋)会增大髋部内旋并减小外旋。
股骨前倾增大是宫内塑型和基因遗传所致。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倍。
其通常在3-6岁之间得到诊断,3岁以前可被髋关节的生理性外旋挛缩掩盖。股骨前倾增大导致的足内旋可能会在5-6岁前加重,此后逐渐减轻。前倾不会引起疼痛。
足内旋不常见的病理性原因
儿童足内旋不常见的病理性原因包括:神经肌肉疾病(如脑性瘫痪)、髋关节疾病(如DDH)以及下肢畸形(如马蹄内翻足、跖内收合并后足外翻)。这些疾病并不常见,但不能自行恢复,因此必须在评估儿童足内旋时加以考虑。一般可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来排除这些疾病。
临床表现
足内旋儿童的主诉可能包括担心腿或足部外观不佳、过多跌倒、跑步姿势笨拙、鞋磨损不均匀和/或O型腿(常伴有足内旋)。
病理性改变的危险标志
●不对称或单侧足内旋(可能为脑性瘫痪、马蹄内翻足或跖内收合并后足外翻)
●发育里程碑延迟(可能为脑性瘫痪)
●胎龄≥34周时为臀位、DDH家族史、明显的下肢不等长(可能为DDH)
●疼痛或跛行
转诊骨科指征
●半灵活的跖内收,且持续至6月龄,这类可能需要连续石膏固定
●僵硬的跖内收(无论年龄),这类患儿可能需要连续石膏固定
●单侧或不对称的足内旋,伴有提示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
●年龄≥8岁的儿童,胫骨内旋导致的足内旋限制活动或影响外观、
●年龄≥11岁的儿童,股骨前倾增大导致的足内旋限制活动或影响外观
●足内旋的病程和预期不符(如,股骨前倾在5岁或6岁后仍继续增大)
处理
处理足内旋的第1步是正确诊断。大部分旋转变异的自然病程是在生长发育中自行恢复。
安抚父母
足内旋最重要的处理措施一般为安抚父母,且无需其他处理:
●足内旋是与宫内胎位有关的常见发育性变异
●其会随着儿童的生长自行好转。
●即使足内旋并没有完全恢复,也极少存在长期功能问题(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1‰)。
具体问题的处理请咨询小儿骨科。
本文旨在为读者科普(参考UpToDate),科普内容不能代表实际小儿骨科专科医生诊治意见,仅供参考。宝宝若有不适,请及时就诊。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邓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