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
1.定义: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2.诊断条件:
(1)引起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脑损伤为非进行性;
(2)引起运动障碍的病变部位在脑部;
(3)症状在婴儿期出现;
(4)有时合并智力障碍、癫痫、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5)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正常小儿暂时性的运动发育迟缓。
3.临床分型:
(1)痉挛型(spastic):以锥体系受损为主;
(2)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athetoid),舞蹈样动作(choreic),肌张力不全(dystonic),震颤(tremor)等;
(3)共济失调型(ataxic):以小脑受损为主;
(4)肌张力低下型(hypotonic):往往是其他类型的过渡形式;
(5)混合型(mixed)。
4.按瘫痪部位(指痉挛型)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单瘫:单个肢体受累;
(2)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3)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4)偏瘫:半侧肢体受累;
(5)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注:目前多数英汉医学词典将“dyskinetic”一词译为“运动障碍”,但其英文含义为“随意运动受损、控制调节运动的功能障碍所导致的不随意运动增多”。此处若直译为“运动障碍型”,可能会引起误解,因为脑瘫的各种类型在运动方面都有“障碍”。
寒江竹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