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独抚脑瘫儿子十余年,她成为疗愈自己的l [复制链接]

1#

儿子出生半年后,被诊断为脑瘫患儿,智力受损,还可能无法行走。丈夫转头离去,吴春芳独自撑起了这个破散的家。

坚强的背后隐藏着常人不知道的悲伤

儿子博文生下来的时候比较胖,所以各项发育指标稍微滞后,但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到六个半月时,儿子还不会翻身。

医院,医生做了简单的筛查后,就没有说话,这个无言的答案给了年轻父母重重一击。

但吴春芳当时的想法就是,自己和儿子是一个整体,不能放弃。

她还做了换位思考,感受如果自己是博文的话,会不会想:爸爸妈妈因为我没有发育好就抛弃我了,那就太冷漠了。

后来,吴春芳和丈夫办完离婚手续的时候,有那么一段时间,心里觉得愤愤不平:为什么所有的事情都要我一个人承担啊!

但是这个过程非常短暂,因为忙碌起来后,就没有时间想这些了。

她开始带着孩子康复。

孩子因为康复哭闹、呼吸道感染、生病住院、康复、在家休养,日子就这样循环着。

多年之后,吴春芳写下这么一段话:独自养儿11年,倾尽所有,终于看到他会说话,会走路,略微懂事。

“略微懂事”,这四个字意味深长。

因为脑瘫患儿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大部分智力都没有问题,只表现为肢体有残疾,但是博文的障碍比较广泛,包括智力和肢体,各方面都受影响,两三岁时还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

十余年后写出的“略微懂事”这四个字,吴春芳其实是表达了另外一种感觉,那就是很欣慰。

接受孩子缓慢成长,哪怕像蜗牛一样

孩子智力发育迟滞,这个成长的过程就非常的缓慢,但是总在积聚,到一定程度上会有一个转变。

一开始他可能一个字要说一年。

然后是两个字、三个字、五个字,即便能连贯地说出几个字,也是词不达意,让人听不懂。再后来,会从他连贯的一些词语里面猜测出他说的话和他的思想有了一些对接。

又过几年,他能自己准确地表达出一些心意。

这个过程特别慢,特别漫长。

博文三岁半时,有一次家里停电点着蜡烛,他突然越过脚下的那个玩具障碍物,踉跄地走了几步。

那是儿子第一次走路,虽然没有灯光,但吴春芳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觉得看到希望了。

当年,在孩子16个月的时候,离婚之后的吴春芳就一个人带着儿子开始了康复治疗。

那时候,他们生活在东北老家。

冬季里,她抱着儿子,冒着漫医院之间,日子极其难熬。

每次回家时,吴春芳就觉得精疲力尽,然后就身体靠着墙,倾斜着身子往上走。走到五楼家门口的时候,她连掏钥匙的力气都没有了。

但她还是扛过来了,走到了现在。

无望中坚持的下一秒,也许就是春天

孩子的康复路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积累到一定程度了,会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吴春芳觉得负面情绪在自己这里非常短暂,就是一过性的。

她说:“其实孩子每次住院的时候,是自己心情最差的时候,体力、精神都到了一个极限。”

“一只手抱着孩子,另一只手拿着一大把药单子,后背背着装满孩子用品的大包,一个人带着孩子排队、打针、住院。”

“但是,接下来,博文突然会有一个进步和转变,会爬了,会用手握东西了,自己瞬间就跟打了鸡血一样,马上精力充沛,觉得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了。”

“一直坚持到今天,就是因为博文一直在给我一个支撑,他在痊愈,我在成长。”

现在博文会洗碗,会做点简单的家务劳动。

他还是个特别细腻、比较敏感的孩子,能捕捉到妈妈的情绪,会觉得妈妈是疲劳的,会给妈妈捶捶背。

参加心理访谈节目录制时,吴春芳阳光灿烂,满脸微笑,像讲述别人故事一样讲述着她的艰辛经历。

心理专家王尔东说,吴春芳在讲述她和儿子这一切的时候,脸上挂着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她整个人都是很放松的。所以她孩子人格的发展就比较健康,很容易跟人建立起信任关系。这种信任感的建立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给他的安全感、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及在和他的关系中慢慢发展出来的。

长按下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