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疾病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教会患者正确使用腋拐与轮椅的方法与技巧 [复制链接]

1#

腋拐,这一辅助行走的简单器械,通常由木制或铝合金制成,为医疗康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其使用目的在于支撑体重、增强肌力、维持平衡并辅助患者步行。腋拐适用于上肢功能健全而单侧下肢无力,无法部分或完全负重的患者,例如小儿麻痹、下肢肌力减退、疼痛或下肢手术后无法完全负重的患者。同时,对于双下肢功能不全、无法用左右腿交替迈步的患者,如截瘫、双髋用石膏固定或其他方法制动时,腋拐也显得尤为重要。在使用时,我们需要注意腋拐的高度调节,以确保其能有效地支撑我们的体重并维持平衡。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在站立状态下进行测量,确保腋窝与腋拐顶之间预留大约5厘米的间隙,这个间隙大约相当于3个手指的高度。同时,要确保腋拐顶到足底的距离与其高度相一致,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个人的身高和步态来调节腋拐的高度,从而获得最佳的辅助效果。

图:腋拐高度调节方法

卧位测量法:在仰卧状态下,同样采用与站立测量相似的方法进行测量,但需在所得数据基础上增加2厘米的鞋高,并从身高中减去4厘米,以得到更精确的腋拐高度。

使用方法:

步行时,首先将双腋拐置于身体前方,然后前倾躯干,利用腋拐的支撑来分担体重。接着,双足同时向前迈出一小步,完成步行动作。图:摆至步示意图

摆至步动作要领

同时将双腋拐置于身体前方,身体前倾,借助腋拐的支撑来分担体重。紧接着,双足协同向前迈出一小步,确保脚步落在腋拐所在的位置(如图所示)。

图:摆过步示意图

摆过步动作要领:首先,将双腋拐同时置于身体前方,利用腋拐的支撑来前倾身体。随后,双足协同向前迈出一大步,确保双脚超越腋拐的位置,并落在其前方(如图所示)。图:摆过步示意图在摆过步之后,我们可以继续进行四点步行,即按照“一侧拐→对侧下肢→另一侧拐→另一侧下肢”的顺序进行行走(如图所示)。这种步行方式有助于保持平衡,提高行走的稳定性。

图:四点步行与两点步行示意图

在掌握四点步行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了解另一种步行方式——两点步行。它遵循“一侧拐与对侧下肢→另一侧拐与对侧下肢”的顺序进行行走(如图所示)。这种步行方式虽然与四点步行有所不同,但同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步行技巧。

图:两点步行示意图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讨两点步行的具体模式。这种步行方式遵循“一侧拐与对侧下肢→另一侧拐与对侧下肢”的交替顺序,为行走提供了独特且富有节奏的韵律(如图所示)。通过了解两点步行的详细步骤,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步行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图:拐杖行走时的理想拐杖过渡(概念图)

实际应用示例:

上下楼梯时,应一手紧握楼梯扶手,另一只手则支撑拐杖,同时,身体微微前倾并抬升臀部,双腿协同向前摆动,以将双脚准确置于上一级或下一级台阶上(如图所示)。图:上下楼梯与坐下方法示意图在上下楼梯时,我们需要一手紧握楼梯扶手,另一只手则支撑拐杖,同时调整身体姿势,微微前倾并抬升臀部,双腿协同摆动,以确保双脚能够准确踏上上一级或下一级台阶。而当我们需要坐下时,应将身体逐渐移至椅子边缘,健侧肢体支撑在地面上,同时将双拐合并,用患侧的手握住拐杖,健侧手则扶住椅子,接着弯曲膝盖,缓慢降低身体至椅子上。图:坐下方法示意图在坐下时,我们需要注意几个关键点。首先,要选择适合的腋拐,其底部必须配备橡胶垫,以确保稳定性。其次,在行走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腋拐的螺丝和橡胶皮垫是否牢固,同时穿着合适的鞋子和裤子,以保持平衡。此外,地面状况也很重要,应确保地面干燥且无障碍物,以预防意外发生。站立时,腋拐应放置在脚尖前5厘米、向外5厘米的位置。在利用腋拐支撑身体时,要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避免臂丛神经受到压迫。

另外,轮椅作为患者自理的重要工具,对于那些丧失行走能力的患者来说,它不仅能让患者保持活动能力,还能用于身体锻炼,从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和乐趣。应用目的轮椅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无法行走的患者完成起身、移动和下床活动,从而促进血液循环和体力恢复。

适应证

轮椅适用于那些步行功能减退或丧失的患者,例如双下肢骨折未愈合、截肢、截瘫以及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导致的双下肢麻痹等。此外,对于因严重下肢关节炎症或疾病而无法步行的人来说,轮椅也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非运动系统本身疾病但步行对全身状态不利的患者,如心功能衰竭或其他全身性疾病导致的全身衰竭,同样适用轮椅。

对于那些中枢神经疾病导致独立行走有风险的患者,如痴呆、空间失认等智力和认知功能障碍者,以及严重的帕金森病或脑性瘫痪患者,轮椅也是必不可少的辅助工具。

此外,高龄老人若步履困难,容易发生意外,轮椅也能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特殊患者适应证

对于胸腰椎骨折的患者,术后一个月内应避免使用轮椅,但一个月后可在腰托固定下使用。而对于股骨颈骨折或股骨粗隆骨折并接受髋置换手术的患者,术后需要在轮椅坐垫上增加高度,以确保屈髋角度大于90°。

轮椅的选择

在选择轮椅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具体需求和身体状况,以确保舒适度和安全性。座位宽度:设计时需确保坐下后臀部两侧留有2.5厘米的空隙,这样既能防止臀部及大腿受到压迫,又能确保双下肢的舒适度和躯干的稳定性。

座位长度:应依据坐下后臀部至腘窝的水平距离进行测量,并减去6.5厘米,以避免长期使用导致的血管与神经组织压迫及皮肤磨损。

靠背高度:通常情况下,靠背上缘应距离腋下0厘米,但具体高度可根据患者的个人活动需求进行调整。靠背越低,患者的活动范围越广,同时对躯体平衡的控制要求也越高。

扶手高度:设计时需考虑双臂自然下垂的状态,前臂能够舒适地放置在扶手上,肘关节屈曲约90°,这样既能防止双肩疲劳,又能避免擦伤。

座位高度:测量坐下时足跟至腘窝的距离,再加上4厘米,即为合适的座位高度。同时,要确保脚踏板时,板面离地面的距离至少为5厘米,以防止座位过高导致无法进入桌旁或坐骨承受过大压力而出现压疮。

应用目的:

轮椅的设计不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